全球疫情|防疫一线 平凡的他们日夜坚守无私奉献,是一个个防控“守门员”( 二 )


晚上7点 , 大部分居民已经下班回到家中 , 享受家庭时光 。 刘博的手机 , 微信提示声音开始不断响起 , 居民们习惯在这个时间 , 询问大小问题 。 春节来临 , 许多远方的游子回到社区 , 新的一轮人员摸排已经开始 , 接下来的时间 , 他和同事们又要进入“战时”状态 , 守护汇泉路社区5000多人的安全 。

全球疫情|防疫一线 平凡的他们日夜坚守无私奉献,是一个个防控“守门员”
文章图片

↑锦江区汇泉路社区为隔离期满居民送上鲜花

疾控:
一张张行军床放在办公室 最多一个月加班332小时
每当病例出现 , 疾控人员就像120救护车一样奔赴现场 , 在车上就着手流调工作 。 紧接着 , 相关场所的消杀、密接人员的管理、风险小区的管控、病毒样本的检测等等 , 都离不开他们的身影 , 不论昼夜 。 而平时的常态化防控工作中 , 他们的工作强度可能也超出大多数人 。
成都高新区疾控中心 , 办公楼2楼 , 一张张行军床 , 排列在大大小小的办公室内 。 疾控工作人员高蓓说 , 疫情期间 , 为了尽快锁定病例的活动轨迹 , 一天要打100多个流调电话 , 直到凌晨5点 , 要靠润喉片撑着 , 通话记录一翻见不到底 。 虽然办公室有行军床 , 但有一次高蓓还没顾得上去躺下 , 就瘫在地上睡着了 。
常态化防控工作时 , 她要在全区各处督查 。 在当地一个隔离酒店 , 公共区域的三百多个监控录像 , 她要一一过目;半污染区和缓冲区 , 她要亲自去走一走;还要走到草丛中采集废水样本 。 “上次在这里遇到条蛇!”采着样 , 她抬头对红星新闻采访人员说 。
高蓓计算过她的加班时间 , 最多的一个月 , 加班332个小时 。 她多么希望疫情早日结束 , 这样就能多陪陪孩子了 。
医院:
一个个院感医务人员 , 就像一个个防控“守门员”
“发热患者专用通道”“黄码人员核酸检测点”“绿码人员核酸检测点” ,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 一眼望去 , 可以看到3个不同的区域 。 去年11月的疫情过后 , 成都始终平安 , 前两个区域十分安静 , 只有绿码的区域排起长队 。
入口处扫码测温、询问近期活动轨迹、查看行程码、筛查有发热症状的病人并及时送至发热门诊、现场采样、标本送检……核酸检测点位上的医护人员每天要重复多少次这样的工作流程已经数不清了 , 4人或5人一组的工作团队 , 4小时换一次班 , 24小时轮班是他们的工作常态 。

全球疫情|防疫一线 平凡的他们日夜坚守无私奉献,是一个个防控“守门员”
文章图片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核酸检测点位
“医院专门成立了核酸检测工作点 , 我们19个人就是一个团队 , 负责24小时的核酸检测任务 。 每隔一小时就会有专人将核酸检测标本送检 , 一天大概采集5000份样本 。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核酸检测点位上 , 护士姚秀芝告诉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
姚秀芝来自医院的感染管理科 , 即“院感科” , 于大众而言 , 陌生又遥远 , 但却是医院确保医疗安全的一道坚实的防线 。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控护士姚秀芝有着11年的专业历练 , 先后在重症医学科、感染性疾病科、呼吸与危重症儿科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 她不仅是一名临床护士 , 还是院内的感控护士 。 疫情发生后 , 院感防控则成了重中之重 。
凭借多年来在感染性疾病科的工作经验 , 并经历了多次系统严格的防护培训 , 她每天要监督和指导工作人员正确穿脱防护用品、监测手卫生 , 排查感控隐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拍照汇报医疗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