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AMI》:给双相磷酸钙加点料,经3D打印成血管化骨支架

节段性骨缺损(SBD)的再生修复是骨科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 植入支架后快速诱导血管生成和骨诱导性是至关重要的 。 对于SBD的再生修复 , 移植物植入后快速诱导血管生成是必不可少的 , 这可以给移植物带来足够的营养、干/祖细胞和生长因子 , 并促进体内的生物学过程 。 因此 , 如何构建快速血管化的TEB是治疗SBD的关键 。
为此 , 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付维力、李箭联合四川大学的朱向东研究员
将外周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PBMSC)和内皮祖细胞(PBEPC)应用于3D打印的具有高生物活性纳米羟基磷灰石(nHA)涂层的双相磷酸钙(BCP)支架(nHA/BCP),以构建一种新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VTEB)用于兔股骨SBD修复(图1) 。 相关研究成果以“ConstructionofVascularizedTissueEngineeredBonewithnHA-CoatedBCPBioceramicsLoadedwithPeripheralBlood-DerivedMSCandEPCtoRepairLargeSegmentalFemoralBoneDefect”为题于2022年12月22日发表在《ACSAMI》上 。
《ACS AMI》:给双相磷酸钙加点料,经3D打印成血管化骨支架
文章图片
图1nHA/BCP的制备及其应用示意图
1.BCP支架和nHA/BCP支架的表征
作者利用DLP打印技术和浸涂技术制备具有八面体互联多孔结构的nHA/BCP支架 。 在BCP和nHA/BCP支架中可以观察到八面体相互连接的多孔结构(图1A-C) , nHA/BCP支架的表面结构显示明显的纳米颗粒覆盖(图1E) 。 此外 , XRD和EDS表明nHA在BCP支架表面形成了沉积层 , AFM证明nHA/BCP支架具有粗糙的表面进一步证实了nHA的沉积 。
《ACS AMI》:给双相磷酸钙加点料,经3D打印成血管化骨支架
文章图片
图2支架的结构表征图2支架的结构表征
2.早期成骨能力的检测
之后 ,
通过ALP染色评估PBEPC/PBMSC共培养物的早期成骨能力 。 在成骨诱导4和7天后 , PBEPC/PBMSC组(75:25)的ALP活性高于PBMSC组 。 通过测量茜素红和细胞外基质矿化进一步评估PBEPC/PBMSC共培养物支持后期成骨的潜力 。 结果表明 , PBEPC/PBMSC的钙结节、矿化活性及其毛细血管结构均呈现出了较好的结果(图3) 。
《ACS AMI》:给双相磷酸钙加点料,经3D打印成血管化骨支架
文章图片
图3成骨能力检测
采用qRT-PCR方法检测PBEPC/PBMSC与BCP、nHA/BCP共培养支架中成骨基因(Runx2、SP7、ALPL、IBSP、SPP1、BGLAP)和血管生成基因(HIF1A、KDR)的表达水平 。 成骨基因(SP7、ALPL、IBSP、SPP1、BGLAP , 图4A?F)和血管生成基因(HIF1A、KDR , 图4G、H)在nHA/BCP组第4、7和14天的表达最高 。 与BCP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 , nHA/BCP组在第4天和第7天Runx2基因表达显著上调 。
《ACS AMI》:给双相磷酸钙加点料,经3D打印成血管化骨支架
文章图片
图4成骨过程中的基因检测
3.通过植入VTEB进行体内SBD修复
在植入之前 , 在支架发生不可逆损伤的极端情况下 , 作者对此进行了模拟 。 随着负荷的增加 , 峰值应力始终位于植入物-骨接触区域 , 每1mm系统位移 , 直到支架被破坏(图5A-B) 。 植入6周后 , 放射学结果显示各组内固定位置良好 , 仅4组可见稀疏骨痂 。 在所有组中 , 骨痂形成随时间增加 , 并且在植入12周后 , nHA/BCP-PBEPC/PBMSC组具有最多的骨痂生长(图5C) 。
《ACS AMI》:给双相磷酸钙加点料,经3D打印成血管化骨支架
文章图片
图5植入物-骨复合体的位移分布
通过基于微纤维微血管造影术的微CT对新血管形成的评估显示 , 在植入6周后 , 血管在所有四组的支架中生长 , 并且在第12周时显著增加(图6A) 。 定量分析结果显示 , 所有四组中的新血管形成以时间依赖性方式增加 。 在第6周 , nHA/BCP-PBEPC/PBMSC组的BVV/TV显著高于其他三组 。 3D重建图像显示各组支架中新骨的形成(图6C) 。 植入6周和12周后 , nHA/BCP-PBEPC/PBMSC组的骨体积分数(BV/TV)最高 , 而BCP组最低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图6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