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非必要不返乡”成过去式 今年,回家过年!

新春走基层丨“非必要不返乡”成过去式 今年,回家过年!】本文转自:中国网
新春走基层丨“非必要不返乡”成过去式 今年,回家过年!
文章图片
中国网1月20日讯(采访人员彭瑶吴佳潼)回家过年是中国人最温暖的的时刻 , 是刻在骨子里的仪式感 。 “今年过年回家吗?”“多久没回家了?”“带点什么年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的第一个中国农历新年前夕 , “返乡过年”成为身处异乡的“打工族”聊天时最热的话题 。
2019年以来 , 为做好疫情防控 , 近三年的农历春节期间 , 各地均通过发补贴、送话费流量等方式“留人” , 鼓励、提倡“非必要不返乡” 。 不少人响应号召就地过年 , 新年少了团圆的热闹 , 家人多了对游子的牵挂 。 今年“乙类乙管”防控措施的优化 , 让踏踏实实返乡过年的期盼终于实现 。
新春走基层丨“非必要不返乡”成过去式 今年,回家过年!
文章图片
1月14日 , 湖北武汉站 , 旅客排队候车 。 中国网采访人员彭瑶摄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春运工作专班预测 , 春运期间(1月7日-2月15日)客流总量约为20.95亿人次 , 比去年同期增长99.5% , 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70.3% , 其中探亲流预计约占春运客流的55% 。
“我已经两年没有回老家 , 今年终于可以回去了 。 ”山东姑娘章琦兴奋地告诉采访人员 , 每年春节 , 亲戚们都会从全国各地回到聊城的爷爷奶奶家团聚 。 但受疫情影响 , 2020年的春节她和父母在河北度过 , 2021年春节更是独自一人留在了工作地北京 , 冷清的节日氛围让她格外想念家人 。 考虑到今年防控政策调整 , 家里人也都已经“阳过” , 章琦一家三口腊月二十八当天一起开车回家 , “今年又是大团圆年啦!”
新春走基层丨“非必要不返乡”成过去式 今年,回家过年!
文章图片
让韩枫怀念的东北雪景 。 受访者供图
“三年了 , 终于能回家过年了 , 家里的小伙伴们都等我呢!”东北小伙儿韩枫感慨 。 2019年韩枫毕业后就留在北京工作 , “就地过年”三年的他十分想念老家的‘年味儿’ , “家里的雪景 , 还有老家农村的大炕 , 可以与小伙伴们在炕上唠唠嗑、打打牌 , 聊聊这几年的经历 , 放放鞭炮 , 几家子聚在一起吃吃年夜饭 , 这样的年才有味道 。 ”为了避开返乡高峰 , 韩枫与老乡腊月二十六便自驾启程回家 , 北京特产稻香村、烤鸭、酱菜、果脯……后备箱里和后座上装满了给家人准备的年货 , “离家在外这么多年 , 带点特产回去过年 , 也让大家尝尝鲜 。 ”
在湖北武汉工作的湖南伢子黎冉近两年都是提前请假错峰回乡 , 由于今年返乡过年的同事较多 , 他选择上班到除夕当天 。 “家里远的同事之前因为疫情原因都留守了 , 今年好不容易能回老家 , 我这种家里近的可以晚点儿走 。 ”除了网购各地特产寄回家 , 黎冉还准备了一些特殊的年货 , 包括N95口罩、抗原、退烧药、止泻药、血氧仪等 。 “家里老人有基础病 , 而且不大出门 , 我担心他们物资备得不全 , 或者没有买到正规厂商出产的防疫产品 , 所以先买一些备着 。 如果亲戚缺了 , 也可以送一些给他们 。 ”
尽管大家都沉浸在回家过年的喜庆气氛中 , 但春运途中的个人防护仍不可忽视 。 此前官方就多次提示 , “乙类乙管”并不是“放开不管” , 除了加强运力安排、消毒通风、便民服务等措施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春运工作专班还建议 , 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回乡过年的朋友要加强自身防护 , 全程佩戴口罩 , 注意个人卫生 , 主动避免带症状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