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查|专家解答:核酸越做越频繁 “20混1”是否影响检出率和灵敏度

从技术角度讲这样不会降低核酸筛查的灵敏性 。 但这对混检采样管的更新、核酸检测人员在核酸提取前的样本预处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筛查|专家解答:核酸越做越频繁 “20混1”是否影响检出率和灵敏度】临近年关 , 国内疫情多地散发 。 在天津、西安、禹州等地进行了多轮核酸检测 , 频率和规模都远超过去的水平 。
近日 , 国家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发文要求推广“20混1”的核酸检测 , 这是否会影响核酸检测的检出率和灵敏度?对此 ,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接受了采访人员专访 。
卢洪洲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根据我们国家最新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是确诊患者的最核心指标之一 。 从单检、到5混1、10混1再到现在的20混1 , 主要是为了满足大规模核酸筛查的需求 , 混检是显著提高核酸筛查效率、控制成本的最好方式 。
筛查|专家解答:核酸越做越频繁 “20混1”是否影响检出率和灵敏度
文章图片

“目前混检的采样方式是将多个受检者的样本采集到同一个采样管中 , 然后提取核酸进行下一步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 ”卢洪洲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因此 , 从技术角度讲这样不会降低核酸筛查的灵敏性 。 当然 , 在这个过程中 , 也对混检采样管的更新、核酸检测人员在核酸提取前的样本预处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
随着核酸检测规模的激增 , 近日重点人群的异常检测结果中 , “假阴性”和“假阳性”的情况也偶然有发生 。 卢洪洲对此表示:“随着核酸检测技术的发展 , 核酸检测试剂盒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是越来越高的 。 例如所谓的‘假阴性’ , 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因试剂盒的灵敏度造成 , 其主要原因还是个体之间的排毒差异以及可能存在的采样质量问题 。 ”
卢洪洲表示 ,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研究团队系统对比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的不同呼吸道样本用于核酸检测的准确性 , 结果表明痰液的检出率最高 , 其次为鼻拭子 。 单纯使用咽拭子样本用于病毒筛查有可能出现“假阴性” , 特别是那些病程大于8天的非重症患者 。
以上海发现的首例奥密克戎感染者为例 , 她是在“14+7”的最后一次检测才确诊;郑州也有一病例7天做7次核酸后才确诊 。 对此 , 卢洪洲解释称:“我们知道天然免疫是人体抵御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 当人体的天然免疫系统感知到外界病原体入侵时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 抑制病毒或者是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复制 , 只有在突破防线之后才能建立感染 , 病毒载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才能被检测到 。 “
他进一步说道 , 尤其是接种疫苗的人群在天然免疫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体液免疫来对抗病毒的感染 , 因此病毒建立感染所需要的时间会更长 。 个体之间的免疫状态以及排毒规律方面的的差异能够直接影响感染者的确诊时间 。
针对有时出现的核酸检测结果“异常” , 卢洪洲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产生这种情况多数原因是由于样本处理和核酸检测过程中的某个环节(不规范) 。 通过重复实验或者极少数情况下的重复采样检测就能及时获得准确的结果 。 ”
目前在欧美、澳大利亚以及新加坡、日本等地均开始了以抗原检测为核心的防控策略 , 家庭使用的抗原检测试剂盒供不应求 。 中国未来是否有必要使用抗原检测试剂作为检测手段?
对此 , 卢洪洲表示:“相对于核酸检测 , 抗原检测具有方便、快捷、成本低等优势 , 普通民众便可以非常方便地实现居家检测 。 尽管一些新技术在抗原检测试剂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灵敏度 , 但是仍然是显著低于核酸检测方法的 , 这样的话就会漏掉一些病毒载量较低的患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