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及主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及主旨

文章插图
大家好,小豆豆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及主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翻译:巍巍长安 , 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 , 却在迢迢远方 。
2、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
3、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
4、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
5、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
6、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7、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9、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10、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
11、起句严整对仗 , 三、四句以散调相承 , 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
12、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
13、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
14、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
15、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
16、扩展资料:创作背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
17、“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 。
18、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
19、作者简介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
20、麟德初应举及第 , 曾任虢州参军 。
21、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 。
22、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
23、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 。
2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25、”“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 。
26、“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 。
27、“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 。
28、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 , 所以后世称它三秦 。
29、“辅”,辅佐 , 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 。
30、“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 。
31、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
32、“风烟望五津” 。
33、“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 。
34、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 。
35、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 。
36、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 , 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 。
37、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 。
38、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
39、应该指出,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 。
40、那么为什么这样写呢?作诗,往往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万山于几席,览千春于瞬息 。
41、“黄河之水天上来 , 奔流到海不复回”,③从河源直看到东海 。
42、“瞿塘峡口曲江头 , 万里风烟接素秋” , ④从三峡直看到长安 。
43、这首诗运用这种手法,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是不相同的 。
44、“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45、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呢?我们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啊!离乡背井 , 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 。
46、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这两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比较疏散 。
47、这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也有其独到的妙处 。
48、开头如千尺悬瀑,从云端奔泻而下,接着便落入深潭,潺潺流来,飞韵清远,形成了一个大的起伏、一个强的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
49、再接下去,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 。
50、“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
51、”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我们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诗人高尚的志趣远远超出流俗的常情,诗人广阔的襟怀真的可以囊括世界;这两行名句发出的光亮简直要使一切送别诗黯然失色 。
52、诗的气势到此又掀起更大的波澜 , 象大鹏举起翅膀 , 挟着浑浑的旋风直冲霄汉,显出诗人的绝大笔力 。
53、从诗的诞生至今,一千多年过去了 。
54、这漫长的年代已经抹去了许多王朝,却没有能够使这两句诗丧失活力,它至今还广泛流传,使读者为之拍案叫绝 。
55、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流泪沾巾啊!是对朋友的叮咛 , 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
56、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 。
57、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 , 有的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
58、这首诗是采用第二种手法结尾的 。
59、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 , 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 。
60、我们欣赏古代的诗歌,特别是象五律这样既严整又短小的诗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还要领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顿挫、腾跃,变化和发展 。
61、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如此 。
62、熟悉汉魏诗的人 , 会发现这首诗同曹子建《赠白马王彪七首》中的一首有某种联系 。
63、曹诗是这样的:“心悲动我神,弃置勿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
64、恩爱苟不亏 , 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
65、忧思成疾疹,毋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王勃的诗 , 显然受到曹诗的影响,是从曹诗脱化而来的,但两者却大有不同之处 。
66、曹子建满怀幽愤,⑤他的上述一番话是极无聊赖,强作排遣之词,所以情思缠绵 , 语调沉郁 。
67、王勃虽然也经挫折 , 但毕竟年少,他的一番话是出自肺腑,所以情思矫健、语调明快 。
68、有人讲,王诗胜过曹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què)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69、与君离别意 , 同是宦游人 。
7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71、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
72、[编辑本段]【导读】一位朋友要远去四川做官,诗人作此诗相赠 。
73、全诗先收后放,先说同是宦游之人 , 同有惜别之意,然后陡然一转,说那里没有朋友呢,男儿分别,何必哭哭啼啼做女儿态呢?气势豪迈,意境开阔,尤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成为千古名句 。
74、这首诗应当说是送别诗的精品 。
75、[编辑本段]【翻译】译文一: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
76、风烟滚滚 , 能望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
77、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
78、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
79、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 , 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
80、译文二: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 , 你要奔赴的蜀地 , 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
81、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
82、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
83、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
84、译文三:雄伟的长安城有辅佐的三秦,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
85、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都是离家在外做官之人 。
86、只要四海之内有一知己朋友,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邻 。
87、不要因为我们就要离别两地,就像普通儿女一样泪湿衣襟 。
88、译文四:(即将告别)由三秦环绕护卫着的都城长安 , (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
89、(我)同您(此时)都怀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离乡在外做官的人 。
90、(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朋友,(即使)远隔万里(也)如近在咫 [zhí] 尺 。
9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92、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9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94、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
9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
96、“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 。
97、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
98、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 。
99、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 , 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 。
100、“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 。
101、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 , 去和留虽有不同 , 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饬骄浔硐值母星楹苷嬷?,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
102、本文选自《王子安集》少府:官名 。
103、之:到,往 。
104、蜀州:现在四川崇州 。
105、也作蜀川 。
106、城阙:帝王居住的城,这里指唐朝的京城长安 。
107、阙,原意是宫门前的望楼辅:以……为捕 , 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
108、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 。
109、本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 。
110、秦亡后,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以封秦朝三个降将 , 因此关中又称“三秦” 。
111、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 , 表示行为的处所 , 译为:在风烟中 。
112、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
113、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
114、这里泛指蜀川 。
115、宦(huàn)游:出外做官 。
116、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
117、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
118、天涯:天边 , 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
119、比邻:并邻,近邻 。
120、无为:不要 。
121、歧路:岔路 。
122、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
123、沾巾:泪水沾湿衣服 。
124、意思是挥泪告别译文一古代三秦之地 , 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
125、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
126、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
127、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 , 都像在一起 。
128、请别在分手的歧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
129、译文二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
130、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
131、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
132、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
133、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 , 任泪水打湿衣裳 。
134、编辑本段作品鉴赏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
135、起句严整对仗 , 三、四句以散调相承 , 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
136、第三联“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 , 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
137、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
138、全诗开合顿挫 , 气脉流通 , 意境旷达 。
139、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 , 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
140、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 , 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
14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142、”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
14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144、“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 。
145、“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 。
146、“三秦” , 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 。
147、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 。
148、“辅”,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 。
149、“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 。
150、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
151、“风烟望五津” 。
152、“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 。
153、远远望去 , 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 。
154、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 。
155、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 , 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 。
156、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 。
157、举目千里,无限依依 , 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
158、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 。
159、作诗,往往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万山于几席 , 览千春于瞬息 。
160、“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 。
161、“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 。
162、这首诗运用这种手法,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是不相同的 。
163、与君离别意 , 同是宦游人“与君离别意 , 同是宦游人” 。
164、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 , 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 。
165、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这两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比较疏散 。
166、这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也有其独到的妙处 。
167、开头如千尺悬瀑 , 从云端奔泻而下 , 接着便落入深潭,潺潺流来,飞韵清远 , 形成了一个大的起伏、一个强的跌宕 , 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
168、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再接下去,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 。
169、“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
170、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
171、气象阔达 , 志趣高远 , 表现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的 , 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
172、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
173、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 。
174、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有的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 , 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
175、这首诗是采用第二种手法结尾的 。
176、欣赏古代诗歌,特别是象五律这样既严整又短小的诗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还要领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顿挫、腾跃,变化和发展 。
177、文似看山不喜平 , 诗也如此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及主旨】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