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瘤|认识消化道黏膜下的肿瘤

间质瘤|认识消化道黏膜下的肿瘤
文章插图
专家介绍:郑苏云,主任医师,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曲靖市珠源名医,曲靖市消化内镜专业首席专家。擅长消化系统疑难及危重疾病的诊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的转变,消化道疾病患病人数呈逐年上升。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是人体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的一种,临床泛指黏膜层以下的消化道病变,生长于黏膜下层。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包含范围很广,既有良性肿瘤,包括平滑肌瘤、脂肪瘤、神经鞘瘤、纤维瘤等;也有低度恶性,甚至恶性的肿瘤,包括间质瘤、类癌、平滑肌肉瘤等,其共同特点都是病变部位比较深(起源于消化道黏膜下),常规活检不能确诊,需超声内镜经验性诊断,确诊需手术切除后标本病理检查。
在临床上,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进行分析,判定肿瘤性质和大小,再制定最佳的肿瘤切除方案。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检查的普遍开展、超声内镜的广泛应用及内镜微创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发现、诊断以及治疗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大部分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可在内镜下切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中最常见的是间质瘤,是一类非定向分化的间叶肿瘤,起源于胃肠道固有肌层和黏膜肌层,大多为恶性或潜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通常无特殊症状,常在内镜检查或其他腹部手术探查时偶然发现,如若间质瘤体积较大,可并发出血、坏死,甚至引发大出血等,患者发病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甚至对患者生命产生极大威胁。经消化内镜检查发现后联合超声内镜检查,视病情具体情况积极采取适当的治疗方式,尽可能早期治疗,彻底清除病变和切缘阴性才是避免疾病复发的关键。
目前,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治疗方式包括开腹手术、内镜下手术、腹腔镜手术等。传统的开腹手术可以彻底摘除黏膜下肿瘤,且对黏膜下肿瘤部位以及大小等没有严格要求,曾被广为应用,但伴随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逐步深入,现在许多学者认为,传统的开腹手术操作难度大、创口较大、术中容易损伤或切除正常的非病变组织,会导致胃部形态的改变及瘢痕形成,不利于患者的后续恢复,且当肿瘤部位靠近贲门或幽门部位,较大的手术切除范围,会导致贲门和幽门部位的切除,使得正常的胃部功能无法保留,且术后反流与狭窄风险高。若肿瘤较小且向管腔内生长时,或肿瘤位于胃后壁和胃小弯时,传统的开腹手术难以确定肿瘤精确位置;对于腹腔镜手术而言,由于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生长在消化道内部,腹腔镜下手术视野暴露有较大局限性,病变定位困难,术后消化道也可能存在狭窄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发展迅速,内镜技术越来越成熟,联合消化内镜和超声内镜下检查,可准确发现病灶,建议直径≤5cm的消化道肿瘤患者,实施内镜下治疗,可将病灶完整切除,为临床病理诊断提供完整资料,指导后续治疗,还可使胃正常组织切除量得到明显减少,改善患者预后。此外,黏膜下肿瘤术中穿孔等不再成为内镜下治疗的限制因素,一般穿孔并发症发生率近20%,是由于病灶固有肌层病变与胃浆膜层相接近,所以存在术中穿孔的风险,但穿孔往往较小,术中都能及时发现,可选择金属夹闭合穿孔或者荷包缝合创面,效果显著。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花费少、安全有效等优点,还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长、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但若肿瘤直径>5cm或者腔外生长的黏膜下肿瘤患者,建议选择外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