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心到猪心,110000以外的患者能换上心脏吗?

从人心到猪心,110000以外的患者能换上心脏吗?
文章图片
文|张羽岐杨燕
编辑|昝立永
制图|李紫雅
2022年1月13日 , 57岁的心脏病患者戴维·贝内特在猪心移植术后成功脱离了ECMO
(体外膜肺)
, 目前恢复良好 。
在此之前 , 1月7日 , 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成功将一只转基因猪的心脏移植到贝内特的体内 。 在敲除了四个基因的情况下 , 7小时的手术后 , 贝内特并未立即出现体内排异现象 , 得以保证供体在人体内存活 。
对于医学界来说 , 这无疑这是“异种移植”
(将动物器官移植到人体内)
成功落地的重要节点 。
猪心变人心 , 猪心值黄金 , 一颗猪心救了一条生命 , 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尝试 。
在此之前 , 人类更多的尝试是在人体自身器官移植上 , 第一台人类供体的肾脏移植术仅过去68年 , 1967年 , 南非开普敦才在摸索中进行了人类史上第一台心脏移植手术 , 但是患者因肺部感染仅存活了18天 。
换心、换肺 , 亦或者切肝、换肾只是解决患者问题的第一步 。
移植之后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 让供体与受体融合 , 要么生 , 要么死 。 1978年 , 上海瑞金医院的张世泽医生完成了国内首例心脏移植术 , 虽然移植成功 , 但是患者仅存活了109天 。
不仅如此 , 服用抗排斥反应药物、抗感染药物等或半生 , 甚至终身伴随患者 。
一手拿着万塞维
(抗CMV , 即巨细胞病毒感染)
, 一手放着环孢素
(抗排斥反应药物)
, 想看看有没有选择 , 然而没有一种药能够放下 。
对患者来说 , 供体是当下生存的基础 , 排异药物才是持续生存的将来 。 随着技术的成熟 , 这个药物市场是否会迎来春天?移植背后是否有黄金般的上下游需求?
01器官移植分水岭:技术开启产业爆发期?
把猪心移植到人体内 , 听起来就是件足够疯狂的医学尝试 。
这起案例本身具有特殊性 。 贝内特作为全球首例尝试“猪心移植”手术的当事人 , 在接受移植手术之前近两月只能靠心脏支持系统维系生命 , 同时 , 因为有过不遵医嘱的“前科” , 人体器官移植这条路也被他堵死了 。
情况危急 , 别无他法 , 同时病人主观愿意配合 , 是这项风险极高的手术最终能实施的必备要素 。
当然 , 贝内特也是幸运的 , 几十年来 , 全世界的科学家和无数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都在等着异种移植的进步 , 很多人直到去世前都没能看到这一天 。 而此次在FDA的紧急认证和马里兰大学的推动下 , 这一手术才终于落地 。
随着这起“异种移植”手术的向前推进 , 医学新时代的大门也在缓缓打开 。
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 那么医学领域的一大步 , 往往意味着产业上下游扩容的新契机 。
“猪心移植”的新闻满世界刷屏时 , 李强开始筹划重新捡起自己此前搁置的一款仿制药的计划书 。
药品名称是万赛维 , 也叫盐酸缬更昔洛韦片 。 早在2018年 , 李强和朋友就在试图打通这款罗氏旗下原研药的仿制生产链条 。
这事并不难 。 从生产角度分析 , 全球70%的
缬更昔洛韦片原料药都是用李强朋友家药厂出口的中间体制作的 , 罗氏的原研药专利已经过期 。 论精细化加工能力 , 对杂质和产量的要求 , 这家原料药厂同样妥妥的能达到国内外药典要求 。
从价格看 , 抗排斥药物大都较为昂贵 , 罗氏的万赛维16500元/盒 , 印度仿版要2300元/盒 , 而手握原料药的他们能将成本控制在印度价格的1%左右 , 价格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