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华|省内多家医疗机构迎来骨折就诊高峰,雪后咋出行

大象新闻采访人员董彩红/文图
“下雪后3~5天是骨折高发期,老人、孩子尤其注意。”1月25日,郑州市9个城区正在开展新一轮全员核酸检测,如何安全出行成为大家关心的热点。
根据河南省气象局的提醒:目前仍处于重大气象灾害(道路结冰)三级应急响应。河南省多家医疗机构里迎来骨折患者就诊高峰。低温雨雪天气,如何安全出行?大象新闻采访人员采访了省内多位知名骨科专家,给大家支招雪后安全出行攻略。
周中华|省内多家医疗机构迎来骨折就诊高峰,雪后咋出行
文章插图
【骨折高发】雪后3~5天骨折高发,外出要防滑
“不到27个小时,102人摔伤。”
“一天接诊摔伤患者100余人。”
…………
20日18时~24日16时,郑州普降大雪,局部暴雪,市区累计雪量16.4毫米(测量降水量仪器中雪熔化后的水的厚度。),积雪深度13厘米。目前,雪后初晴,人们的防范意识减弱,老人开始出门,形成雪后骨折小高潮。另外,雪后气温骤降,人体骨骼、肌肉、关节等的协调能力减弱,更容易跌倒。大象新闻采访人员走访河南省多家医疗机构,急诊科多是摔伤患者,年龄在3~87岁。
“通常雪后的3~5天是骨折高发期。”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郑州院区肩肘外科、颌面骨科周中华主任提醒,雪化成水后,气温降低,又形成了冰,尤其是地面上的一层薄冰,看不清却很滑,很具“杀伤力”。这主要是因为刚一下雪,人们的身体还不是很协调,不适应冰雪路面的行走。另一方面,现在骨质疏松发病率很高,且日趋年轻化,疏松的骨头经不起摔,稍一用力,就容易引起骨折的发生。骨折部位主要以桡骨、髋骨、胸腰椎等居多,患者多是中老年人。
周中华|省内多家医疗机构迎来骨折就诊高峰,雪后咋出行
文章插图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郑州院区手外显微骨科赵志伟主任在为患者手法正复夹板固定。)
“接诊的骨折患者里,雪后最常见的骨折部位是手腕,其次是髋关节和脚踝及脊椎等处。”周中华介绍,中老年人大都处于骨质疏松状态,尤其是女性,她们在绝经后又有一段(5~ 10年)骨量减少加速的时期,在此期间年减少骨量为2%~ 4%,一旦跌倒最易发生骨折。
【专家支招】学企鹅走路,外八字,小碎步,双臂摆动
雪天或融化期怎样预防摔跤预防骨折?走路姿势有讲究。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郑州院区肩肘外科、颌面骨科王春喜副主任提醒市民,走路时要控制步态,学企鹅走路,外八字,小碎步,双臂摆动。这样能增加身体的协调平衡,最大限度减少跌倒的发生。
另外提醒大家,走路时要避免双手插兜,避免提提重物。鞋子方面,要穿具有防滑设计的鞋子。例如高帮,鞋底是防滑设计的鞋子。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保护我们的脚踝,避免跌倒。
周中华|省内多家医疗机构迎来骨折就诊高峰,雪后咋出行
文章插图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郑州院区手外显微骨科赵志伟主任在为患者手法正复夹板固定。)
【发生跌倒】如何正确处理预防二次伤害?
很多人第一次摔倒后,可能伤的不重,不正确的处理带来了新的骨折,这种情况咋处理?
王春喜提醒:“跌倒后不要马上爬起来,要仔细检查四肢、关节,如果有剧烈疼痛或异常活动,要考虑是否有骨折和韧带的损伤。
“骨折后不可乱揉乱动。”如果出现腰部、髋部损伤,要保持原地不动,及时拨打120,由急救人员协助做进一步检查处理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少二次伤害的发生。”
【老年人注意】雪后并发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