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有压力为啥“睡不好”?“睡不好”与本能防御的天性有关

常言道“人无压力轻飘飘 , 一有压力睡不好” 。 为啥有压力会“睡不好”?其背后的机制是什么?会导致什么后果?近日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王立平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神经科学顶级期刊《神经元》 , 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
70年来首次揭示“共享”神经环路
在这篇论文里 , 助理研究员曾渝婷、研究助理赵炳皓、在读博士生陈善平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 王立平研究员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 。
据介绍 , 正常的睡眠包括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两种状态 。 当人处在快速眼动睡眠状态时 , 会表现出眼球不停地左右摆动、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肌肉松弛等情况 。 大部分的梦也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 快速眼动睡眠在1953年就已经被观测到 , 过去七十年以来 , 其机制和功能仍是不解之谜 。 在以往的临床研究中 , 睡眠障碍与压力、恐惧相关的精神疾病有高共患率 , 如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中 , 都出现了显著的快速眼动睡眠状态的改变 。 但是由于快速眼动睡眠的机制和功能不清晰 ,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深入理解与睡眠障碍共患的众多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干预机制 。
面对这一重要问题 , 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调控快速眼动睡眠与本能恐惧反应的“共享”神经环路 , 此“共享”环路的发现揭示了快速眼动睡眠具有潜在“防御天敌”功能 , 为精神疾病中快速眼动睡眠的失调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 为睡眠障碍及本能恐惧失调相关精神疾病共患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可能的靶点 。
“睡不好”与本能防御的天性有关
人们常说 , 一夜无梦是为“睡得好” , 而做了噩梦或失眠则被认为“睡不好” 。 做梦是在睡眠阶段的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 , 要理解梦的发生 , 则需要先了解睡眠结构 。
一直以来 , 王立平团队致力于进行动物本能恐惧防御行为神经机制研究 , 针对该假说 , 研究团队设计了相关实验以研究睡眠阶段是否能够激发本能防御行为 , 以响应天敌的威胁 , 并探索背后的神经机制 。
狐狸是小鼠的天敌 , 在清醒状态下 , 狐狸尿液气味(TMT)可以迅速引起小鼠的本能恐惧逃避行为 。 研究人员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给予小鼠TMT刺激 , 发现小鼠醒来的速度显著比在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给予刺激要更快 。 而用闻起来像肉桂面包味的香气和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刺激小鼠都没有这种效果 。 这说明快速眼动睡眠能够特异性地响应天敌刺激 。
团队发现相比非快速眼动睡眠 , 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给予动物天敌气味刺激能够更快唤醒小鼠 , 提示快速眼动睡眠具有潜在“防御天敌”的功能 , 并且成功解析了一条小鼠大脑中的神经环路 , 该神经环路调控了快速眼动睡眠下对天敌刺激的响应 。
研究团队发现该神经环路中的CRH神经元不仅在维持快速眼动睡眠稳定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并且对天敌危险信息特别敏感 。 抑制这群神经元减少了快速眼动睡眠的长度 , 但在天敌刺激下小鼠醒来得更慢 。 在动物觉醒情况下 , 这群神经元同样参与对天敌恐惧刺激的调节 。
这为快速眼动睡眠可能扮演“哨兵功能”的假说提供了实验证据 , 并为该假说提供了神经机制上的解释 。
“尽管本能防御的天性可能是‘睡不好’的原因之一 , 然而随着社会的演进与发展 , 人类并不需要应对自然状况下的天敌 。 原本保守的天敌防御环路可能被应用于应对社交压力等外界刺激 。 ”论文第一作者曾渝婷表示 , 长期睡眠问题下会导致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 甚至造成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