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四川农村日报巴州区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一角。|巴州区 兴产业富百姓 道地药乡闯出乡村振兴新路( 二 )


“园区2019年入列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序列 , 2020年获得三星级认定 , 但我们一直就是对标省级五星级园区标准在进行建设 。 ”欧明雄说 , 特别是2021年 , 按照提升园区聚集效应、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思路 , 整个园区建设坚持党建引领 , 完善基础配套 , 延长产业链条 , 丰富产业业态 , 同步推进基础治理 , 从而使得园区品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
富一方百姓
苦口良药变成致富“良方”
1月20日上午 , 巴州区大和乡朱垭村道地药材收购加工站的药材粗加工厂内药香弥漫 , 在这里务工的村民们围坐在一堆堆姜黄旁 , 把品相不好的药材和药堆中的杂质筛选出去 。
“一天能挣60块钱 , 一个姜黄的收成季 , 能挣个5000-6000块钱!”今年70岁的王莲芳老人和几个老姐妹一边忙着筛选 , 一边介绍说 , 她是巴州区清江镇巾字村的村民 , 一大早走路过来务工的 。 “儿子和孙子都在外地打工 , 现在有了这个中药材产业园 , 我们这里的老年人也可以在家门口挣钱了 , 从收金银花、枳壳 , 种挖姜黄 , 到加工厂做临时工 , 一年到头没得多少闲的时候 , 算一下收入还是挺可观的 。 ”
大和乡朱垭村村民张明宣忙碌地在加工区内指挥调度着人和车 。 “我每月固定收入有3000元 。 加工厂一年轮流进行着姜黄、金银花、枳壳等中药材的初加工 , 差不多要忙10个月 。 ”张明宣说 , 村上其他的村民帮着种和收中药 , 每个月也能有1500-2000元的收入 。
在巴州区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辐射范围内 , 枳壳、姜黄等中药材产业已成了带动巴州区群众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 2021年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万元以上 , 高出巴州全区平均收入20%以上 。
巴州区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坚持“大园区+多业主” , 探索“国有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模式 , 全面推行“五统一、一保底”发展机制:统一规划建设、种苗组供、技术标准、病虫防治、产品回收和订单保底 , 按照“股权量化、责任分工、利益分成”原则管理园区 , 国有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按2∶8比例分红 , 增强产业联农带农能力 。
“目前整个园区已经引进和培育新型经营业主195家、村股份经济联合社32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家 , 农民组织化程度达85%以上 。 ”贾知锋介绍 , 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农户土地,建设规模标准化种植基地 , 承担园区建设和经营风险 , 农户通过流转土地能获取租金收益 。 同时 , 园区、基地按需吸纳周边劳动力入园栽植种苗、管护采收 , 给周边群众带来务工收益 , 多种收益叠加后 , 将彻底让这片区域的群众富裕起来 , 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
“事实上 , 我们已经有测算 , 那就是将来园区全面投产后 , 年产值预计可达35亿元以上 , 辐射带动农户近2万户 , 年人均增收5300元以上 。 ”贾知锋说 。
本文转自:四川农村日报巴州区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一角。|巴州区 兴产业富百姓 道地药乡闯出乡村振兴新路】“苦枳壳”渐渐种出了“甜日子” 。 面向未来发展 , 巴州区提出 , 将始终坚持“姓农、务农、为农、兴农”建园宗旨 , 扎实抓好生产要素聚集和现代园区建设 , 全面推进“生产+加工+科技+品牌”一体化发展 , 着力打造新型农民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 积极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 , 努力做强高质量发展产业支撑 , 为全省和巴中市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
巴州区农业农村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