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女士|春节聚餐,幽门螺杆菌或“蠢蠢欲动”,4件事劝你和家人不要做

吴女士今年42岁,因为总是感到腹部疼痛,而且体重下降得厉害而到医院就诊。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医生发现吴女士体内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且呈强阳性,并且还发现了吴女士患有进展性胃癌。
“我平时挺注意卫生的啊,为什么会感染这个东西?以前听都没听说过,怎么一下子就变成胃癌了?我命好苦啊……”吴女士无法接受检查结果,在医生诊室大哭起来。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外形呈现螺旋状或S形,它是人类目前发现,唯一可以在胃部高胃酸环境中生存的细菌。
今年,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发布了第15版致癌物报告,报告新增了8种致癌物。其中,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被列为明确致癌物。消息一出,也让更多人注意到了这个“危险分子”,但同时,人们对于幽门螺杆菌的认识及防范意识依然存在不足。
吴女士|春节聚餐,幽门螺杆菌或“蠢蠢欲动”,4件事劝你和家人不要做
文章插图
一、幽门螺杆菌有三大“危险技能”1、传播率高
医学调查数据显示,全世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患者多达44亿,而在中国地区有50%-60%的感染率,患者数量约7.68亿。
“一人中招,全家感染”,虽然并非绝对,但也表现了幽门螺杆菌的高传播性。幽门螺旋杆菌常常通过人们亲吻(感染者本身口水可传播)、吃饭(筷子接触)、母婴传播(喂奶、大人给婴幼儿嚼碎喂饭等)、不洗手(粪便中含有的细菌)等习惯传播。统计显示,在我国20-50岁的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呈递增趋势,50岁以上高达69%。
2、善于隐藏
幽门螺旋杆菌十分善于隐藏,感染者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少部分患者会出现慢性胃炎、胃溃疡,在体检中才能发现它的存在。
所以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一些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警惕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时排查病因。
疼痛:具体表现为绞痛、灼烧感、反酸,感染者有时也会因为进食,食物接触到溃疡而感到疼痛。
腹胀:感染者通常会感觉腹部胀满,就算没有进食,也常常因腹胀而产生不适。
打嗝:胃部炎症、溃疡预示着胃功能减弱,患者也容易出现频繁打嗝、嗳气的情况。
食欲不振:胃部消化不良,患者多会食欲不振,而如果伴随体重短时间内大幅下降,更有及时就医,排查病因。
吴女士|春节聚餐,幽门螺杆菌或“蠢蠢欲动”,4件事劝你和家人不要做
文章插图
发现疑似症状,最好先到医院检测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目前,幽门螺旋杆菌临床上多采用14C或者13C呼气试验,这种方法快速、准确,30分钟就可确诊病情,而胃镜下检测尿素酶(幽门螺旋杆菌分泌物)也是一个好方法,可以通过胃镜直接观察胃部情况。粪便和血液检测也可以起到判断作用,不过临床上很少采用。
3、与胃癌关系密切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数据表明,全球超4成胃癌新发病例和死亡患者集中在中国,而在感染因素引起的胃癌病患中,有45%都是幽门螺旋杆菌导致,感染者胃癌风险增加4-6倍。幽门螺杆菌可以说是胃癌的最大“帮凶”。
在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患者的胃部会经历6个变化阶段:健康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其中胃黏膜表面发生炎症,导致黏膜变薄,就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当炎症不及时治疗,持续加重,就会出现慢性萎缩性胃炎,随后黏膜细胞在反复的修复与坏死中,导致肠化生、异型增生,增加了胃部癌变的机会。
另外,医学研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还可能与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量营养素缺乏(维生素B12)、皮肤病(慢性湿疹、慢性荨麻疹)、结肠肿瘤、胆结石、冠心病、神经系统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等疾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