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齐鲁壹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培乐 通讯员 刘伟潍坊临朐的伏峪村|新春走基层|小蚂蚱让潍坊山村华丽蝶变

本文转自:齐鲁壹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李培乐通讯员刘伟
本文转自:齐鲁壹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培乐 通讯员 刘伟潍坊临朐的伏峪村|新春走基层|小蚂蚱让潍坊山村华丽蝶变】潍坊临朐的伏峪村 , 和周边的很多山村一样 , 本来土地贫瘠 , 资源匮乏 。 可就是这样一个山村 , 现在却发展成了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 促使其改变的密码就是“蚂蚱” , 可以说蹦出了小山村的新生活 。 春节前 ,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走进了这个3A级景区的小山村 。
本文转自:齐鲁壹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培乐 通讯员 刘伟潍坊临朐的伏峪村|新春走基层|小蚂蚱让潍坊山村华丽蝶变
文章图片
村容之变:从土乡村到美丽样板村
1月29日 , 在冬日的暖阳照射下 , 采访人员来到了久闻其名的伏峪村 。 此刻 , 村道上车流不息 , 忙年的村民们脸上洋溢着过年的喜悦 。 修葺一新的河道 , 排列着的路灯 , 整洁的村容 , 让人瞬间对这个小山村留下不错的第一印象 。
“可是六七年前 , 我们村连6辆车都停不下来 。 ”说这话的是该村的村支书王俊利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当年自己大叔的女儿结婚 , 他忙活一早上 , 却安排不了六辆车的停车问题 , “当时真是觉着挺丢人的 。 ”对于当时村中的的羊肠小道和破败村貌 , “晴天一身土 , 雨天一身泥” , 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
本文转自:齐鲁壹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培乐 通讯员 刘伟潍坊临朐的伏峪村|新春走基层|小蚂蚱让潍坊山村华丽蝶变
文章图片
为了改变村里的土模样 , 王俊利积极争取帮扶单位的支持与帮助 , 筹集资金10万元用于村内道路亮化工程 , 安装路灯60盏 , 解决了多年来村民夜间出行难题;协调资金23万余元 , 建设溢流拦蓄坝、护砌河堤 , 彻底解决河流岸堤的水土流失和部分土地的浇灌难题;筹集资金15.9万元 , 建设社区文化广场 , 安装健身器材 , 成立舞蹈队 , 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投资420万元 , 进行道路硬化、房屋美化、村庄绿化等 , 将伏峪村打造成为美丽乡村样板村 。 现在的伏峪村山清水秀、村貌整洁、民情淳朴 , 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 “我们村现在环境好了 , 村民富了 , 其他村的都羡慕我们村 。 ”村民王京香笑着说 。
产业之变:从小农村到远近闻名蚂蚱村
在伏峪村北侧 , 大片的蚂蚱基地展示在采访人员面前 。 它们中有普通的蚂蚱棚 , 也有高温大棚 。 从高处看 , 栉次鳞比的蚂蚱大棚一字排开 , 就像是一队士气高昂的士兵 , 随时准备高奏凯歌 。
本文转自:齐鲁壹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培乐 通讯员 刘伟潍坊临朐的伏峪村|新春走基层|小蚂蚱让潍坊山村华丽蝶变
文章图片
同时 , 利用蚂蚱粪肥种植的草莓和西红柿也都到了收获的季节 , 每天都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前来采摘 。 而之前 , 这里都是一些丘陵地 , 每年就是种植花生、地瓜与玉米 , 收入很低 。 有些遗憾的是 , 现在的大棚里都处于蚂蚱养殖的空窗期 , 无缘得见这些让村民致富的蚂蚱 。
本文转自:齐鲁壹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培乐 通讯员 刘伟潍坊临朐的伏峪村|新春走基层|小蚂蚱让潍坊山村华丽蝶变
文章图片
“现在我们飞皇蚂蚱养殖专业合作社普通养殖棚289个 , 高温养殖棚5个 。 ”王俊利娓娓道来 , “当初选择养蚂蚱也是基于村里的底子薄弱的现状 , 蚂蚱棚可谓投资小见效快 。 ”据了解 , 普通的蚂蚱棚 , 一个投资三四千元就能建成 , 从雨水到立冬 , 9个月的时间都可以养殖 。 高温养殖棚 , 投资大 , 但是全年都可以养殖 。
当时经过充分的调研后 , 王俊利牵头成立临朐县飞皇蚂蚱养殖专业合作社 , 带领部分党员干部先行试养第一批蚂蚱 , 村民看到效益后 , 纷纷建棚跟养 。 2017年 , 他又争取上级扶贫资金建成了占地300亩的伏峪蚂蚱养殖基地 , 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进行推广 , 吸纳社员132户 , 带动27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 摘去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 。 2018年、2019年连续2年村集体增收超过5万元 。 后来 , 王俊利抓住沂山西部乡村旅游专线穿村的优势 , 继续做强蚂蚱产业 , 利用蚂蚱粪种植纯天然、无公害的有机草莓、西红柿等果蔬 , 探索“蚂蚱养殖加工+果蔬种植+观光体验”的生态旅游模式 , 又搞起了乡村旅游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