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要注意 减少睡眠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 , 这句话也适合于人的养生活动 。春季是万物勃发的季节 , 适宜的起居作息、饮食调养对一年的精气神的充足、身体的健康、病痛的减轻都至关重要 , 换言之 , 春季是养生的关键季节 , 那么 , 春季养生要注意什么呢?
 
《黄帝内经》中有针对四季养生的专有篇章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对春季的养生是这样描述的:春三月 , 此谓发陈 , 天地俱生 , 万物以荣 ,  夜卧早起 , 广步于庭 , 被发缓形 , 以使志生 , 生而勿杀 , 予而勿夺 , 赏而勿罚 , 此春气之应 , 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 , 夏为寒变 , 奉长者少 。”根据《黄帝内经》思想 , 我们把春季的养生归结为以下五要素:
一、睡眠要减少
《内经》要我们在春季应“夜卧早起” , 即晚睡早起 。过了冬季 , 白天时间延长 , 夜晚缩短 , 按照《内经》的理论 , 我们也应该顺应这种昼夜的变动规律 , 适度减少睡眠 , 增加活动时间 。
因为 , 人体阳气的生发和闭藏的状态 , 是与睡眠密切相关的 , 当我们清醒时 , 阳气行于表、行于外;当我们入睡时 , 阳气行于内、行于脏 。因此 , 要想使人体的阳气像自然界的阳气一样能够生发 , 就要减少睡眠时间 , 睡眠过多 , 极易使人体的阳气郁滞体内 , 不利于“春夏养阳” 。但古代医家也强调 , 虽然春季要“晚睡早起” , 早起也不要早于鸡鸣的时段 , 即不要在5点前起床;晚睡不要晚于半夜子时 , 即不要在晚上11点后再睡 , 否则 , 也会对人体健康不利 。
二、运动要增加
虽然《黄帝内经》对运动并不像西方文化那样重视 , 但对于春季 , 提出了“广步于庭” , 即要在庭院内大步流星地散步 。因为一则可以通过运动长养人体的阳气 , 因为阳气主动 , 运动可以产生阳热之气 , 适度的运动对人体的阳气有长养的作用 , 运动本身也符合“春者 , 蠢也 , 动也”的本意;二则通过观赏自然环境中的新绿 , 达到疏达肝气的目的 , 这是春季养生气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为《内经》认为 , 自然界的各种不同的声色气味均可以入通于人体的五脏 , 与不同的脏腑存在着不同的入通关系 , 青绿色是可以入养肝脏的 。多看绿色 , 多运动 , 可以舒肝养肝 。
当然 , 这句经文的出现有其相应的历史背景 。古代大户人家 , 往往有很大的庭院或花园 。在交通不便利 , 人们普遍穿着宽衣长袍的情况下 , 郊外踏青与晨起跑步的锻炼计划可能难以实行 , 所以在庭院里散步 , 是一种最为可行的运动方式 。清代画家高桐轩写的《养生十乐》中有“漫步之乐” , 说“起身静步于中庭 , 或漫游于柳岸花畦 , 心神焕然爽朗 , 胸怀为之一畅 。”就是说的春季养生方法 。其精神实质 , 都是强调在春天内应有适度的户外运动 。我们现代人 , 自然不必拘泥于庭院散步的方式 , 晨起跑步、郊外踏青、周末放风筝、爬山等 , 均是极好的运动方式 , 这对阳气的生发、肝气的疏达 , 皆有良好的促益作用 , 可以有效地预防春季的一种多发病——抑郁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