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湘雅医院“病历博物馆”:从笔尖到指尖,260万份病历见证医学进步( 二 )


病历数据化运用率大幅提高 , 年调取率达20万次
病案管理与信息统计中心副主任张静告诉采访人员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保存的病历经过了从纸质时代到胶片时代 。 在没有电子病历的年代 , 医生全靠手中的笔来进行记录 。 病历是患者的健康档案 , 具有教学和研究价值 , 也是医生“把病人当亲人”的宝贵见证 。
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珍贵的病历 , 湘雅医院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病历数据化工作 , 当时病历的存量已经非常大 , 加之老病历因年代久远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 , 院方当即决定开始用电子数据保存病历 。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 病历数据时代也真正来临 。 现在不仅病历记录的方式从笔尖转到指尖 , 调阅病历也可以通过轻点鼠标在电脑上实现 。
目前 , 湘雅医院构建成的病历数据库是湖南省内体量最大的一个 , 其检索系统有着非常完备的搜索功能 , 可以通过患者姓名、病案号、入院日期、诊断、医生姓名等信息进行筛选符合搜索条件的病历 。 随后 , 张静输入了1号病案号 , 不到一秒时间系统便检索出了1945年库存的第一份英文病历 。
张静介绍 , 数据库建成后病历的运用率大大提高 , 一年调取率可达20万次 , 不仅为医生临床治疗和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 在患者医保报销、复诊复查需要调取病历时效率也大大提高 。
更新迭代的病历 , 让老百姓享受迭代的健康服务
目前 , 各个医院的病历信息基本实现全电子录入 , 病历模板的设计能帮助医生更加快速、全面地书写病历 , 各类电子医学影像资料也逐渐完备 。 更新迭代的病历 , 让老百姓享受着迭代的健康服务 。
病历不仅对当下的临床治疗有着帮助 , 据悉 , “病历博物馆”还保存着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病案 , 对于了解那段时期的疾病谱构成、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通过调阅病历可以发现 , 随着医学不断进步 , 很多传染病、寄生虫病发病率下降明显 。 湖南洞庭湖区曾是我国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区域 。 根据病案检索和相关资料显示 , 1915年 , 湘雅医院有9例血吸虫病病人住院 。 1956年 , 为防治血吸虫病 , 各地相应成立了专门的防治组织和医疗机构 。 如今 , 这种流行传播历史久、范围广、危害大的血吸虫病各项疫情指标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 这种由病案讲述出的变化 , 正是中国医学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
采访人员在门诊见到神经内科的老专家杨期东教授时 , 他正在为一名70多岁的老人看诊 。 今年80岁、头发花白的杨期东教授 , 现在每周仍在门诊看诊 , 他也一直保持着手写病历的习惯 。
“医生面对病历 , 归根结底面对的是病历后的病人 。 ”杨期东认为 , 现在虽然电子病历和多媒体教学大大提高了医学教研的效率 , 病历电子化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 但病历记录应怀有的严谨之心不变 , 光凭借模板填写很难详细地记录每一个患者的不同情况 。
“手写能写清楚很多内容 。 一份好的病历 , 就是应该要让患者拿着它去任何地方看病 , 接诊的医生都能对患者病情一目了然 。 ”多年来杨期东一直告诉自己的学生 , 病历的记录应该详尽、清晰、准确 。 对于杨期东主攻的脑血管病、老年性痴呆等常需要复诊的疾病而言 , 留存患者详细的历史病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杨期东常常给患者支招:“有些患者来复诊时不知道找病历 , 我会告诉他们 , 去病案室花10块钱 , 即可打印病案封面 。 有了它 , 以后再调病历就方便很多 。 ”说到这儿 , 杨期东脸上挂满了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