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微游甘肃汪曾祺曾说:四方食事|【金昌年味儿】永昌老馆子 带你感受西北式柔情( 二 )


代代传承让永昌地方味更诱人
在平凡素简的生活里 , 关于食物的传承 , 师徒 , 是中国传统伦常中最重要的非血缘关系之一 。 在永昌老馆子里 , 为传承地道家乡味道 , 这里曾上演了一场师徒情谊 , 通过心手相传 , 将食物本身的质感、美味一并激发 。
初中毕业后 , 封沛均就离开家乡永昌 , 前往湖南、北京、西安等大城市学习厨艺 , 6年的深造 , 使他接触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 , 也掌握了先进的烹饪技术 。
本文转自:微游甘肃汪曾祺曾说:四方食事|【金昌年味儿】永昌老馆子 带你感受西北式柔情
文章图片
(封沛均制作美食杨艺锴摄)
2012年 , 封沛均选择回乡发展 , 成为永昌老馆子的一名厨师 , 在这里 , 他遇到了自己的恩师——永昌餐饮泰斗级人物管礼 。
2016年年底 , 永昌老馆子邀请年过8旬的管礼先生为技术顾问 , 对厨师进行指导授课 。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 , 佝偻着腰 , 能教给我们什么呢?”起初 , 封沛均对请来的这位大厨并不看好 , 但当管礼老先生每天坚持跟员工一起上下班 , 深入后厨手把手教导烹饪技艺 , 亲自划刀制作松鼠鱼 , 开火炒菜时 , 渐渐地 , 管礼的一言一行深深感染了封沛均 。
2016年11月20日 , 对于封沛均来说 , 注定难忘 。 当日 , 在永昌老馆子全体员工的见证下 , 他行了磕头敬茶礼 , 正式拜管礼为师 。
本文转自:微游甘肃汪曾祺曾说:四方食事|【金昌年味儿】永昌老馆子 带你感受西北式柔情
文章图片
(永昌老馆子招牌菜品甜丸子杨艺锴摄)
“管礼师父就像我的亲爷爷一样 , 毫不保留地教导我做人做菜的道理 。 ”封沛均说 , 后来2年多的时间里 , 他成了师父家的常客 , 也学到了很多地方菜的烹制方法 。
“老人家每天坚持写东西 , 整理了好多地方菜谱 , 并准备用毕生所学出一本书 , 但遗憾的是 , 临终前书还没出版 。 ”手握着师父亲手抄的菜谱 , 封沛均难掩悲痛之情 。
至今 , 封沛均依然清晰记得 , 2年前师父临终前的情景 。 “脑血栓将师父折磨得说不了话 , 老人家戴着氧气罩 , 用干枯的手紧紧攥着我 , 老泪纵横……”封沛均说 , 师父虽然什么也没交代 , 但他内心明白:“老人家是希望我将他的厨艺继续传承发扬 。 ”
每天 , 当置身永昌老馆子“刀光剑影”的后厨 , 已升格为厨师长封沛均 , 正与厨师团队一道 , 精于研究学习 , 带着师父未走完的路 , 将没有捷径的美食功夫 , 苦练钻研 , 精于求精 , 使美味与形色兼顾 , 把幸福变成食物 , 呈现在四季餐桌之上 。
“师父教给我受用一生的财富 , 需要慢慢去悟透 。 ”封沛均说 , 永昌老馆子是成就自己的地方 , 从当初一名学徒到如今的为人师父 , 他都格外珍惜人生路上的这些缘分 。
本文转自:微游甘肃汪曾祺曾说:四方食事|【金昌年味儿】永昌老馆子 带你感受西北式柔情
文章图片
(永昌老馆子特色美食---永昌粉汤杨艺锴摄)
无论脚步走多远 , 在与永昌老馆子有过交集的食客心中 , 这里的味道熟悉而顽固 , 这里充满“妈妈味”的美食 , 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 , 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 , 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 , 记忆深处的故乡 。
年近70的张怀荣是永昌老馆子的忠实“铁粉” , 多年来每月不少3次的光顾 , 使他对家门口的这家店面情有独钟:“这里地方特色名吃逐年增多 , 能一站式吃遍各种小时候的味道 。 ”
来自甘肃省兰州市的刘红 , 刚到永昌就被同学请进了永昌老馆子 , 在逐一品尝了羊肉垫卷子、油饼卷糕、胡萝卜油饼子等美食后 , 她显得意犹未尽 , 连夸好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