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家凯|“囤积症”正在困扰青年人:为什么我们无法停止囤积?( 二 )


工作5年,搬家6次,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长,王萱的房间面积逐步扩大,与此同时,王萱对物品的渴望也在迅速增长。在床头柜上,王萱放了14瓶正装香水,虽然明知道香水消耗缓慢,不久就会过期,但“不买小瓶的,大瓶的这么摆着才好看”。
王萱想过,如果家变得简洁空旷,自己会开心吗?答案是否定的,她喜欢被物品包围的感觉。
她说所有物品都必须备齐,要考虑每一种潜在的可能性。为了不知何时会登门的客人,她囤了十几双拖鞋,以及同样数量的一次性牙刷、毛巾、鞋套。她甚至在当时租住的10平方米房间中准备了两条长凳,“要是来了五六个人坐不下怎么办?”“别人囤货顶多考虑半年、一年,我要考虑两年、三年、很久以后”,“万一以后会用上呢”。
她觉得,这种“深谋远虑”或许源于童年时生活的窘迫。小学时期,她的父母突然下岗,生活一下子陷入窘境。她一直穿别人的旧衣,“在自卑与自负之间反复拉扯”,也曾被同学集体孤立,连一块橡皮都借不到。
所以,眼看着家一步步走向拥挤,她却有一种幸福的餍足感,“再也不要向别人借了!”
于晓静从囤积中品尝到的,则是久违的放肆。
晓静是“90后”,上海本地人,从出生起一家三口就挤在十余平方米的老公房,“手脚都伸不开”。结婚后,她和丈夫搬进了120平方米的新屋,望着空旷的三居室,她仿佛获得了一张囤积许可证,开启了疯狂购物模式。
化妆棉和蒸汽眼罩打折了?囤。抽纸多买几包更便宜?囤。李佳琦又推荐护肤品了?太划算了,囤。
不知不觉,她储存了两年都用不完的化妆棉和蒸汽眼罩,堆积的抽纸塞满了3个衣柜隔间,挖耳勺就有20多支,至于清洁海绵,“应该这辈子都足够用了”。晓静的丈夫也不甘示弱——他买了大量零食藏在家中各个角落,“也有童年遗憾要弥补”。
经过近300次入户整理服务后,整理师吴剑俐对“囤积症”已经见怪不怪。她的客户主要是25—40岁的人群,大多穿着讲究,有着较高的学历和收入。进门之后,却常常发现这样的情景,“有些家已经不是家了,没有光,没有风,密密麻麻全是杂物和垃圾,堆满整个屋子。”
消费装置
最近一次搬家,王萱不得不正视过多物品造成的后果。24个1米高的大号快递纸箱,都在10公斤以上,打包、邮寄、搬回、拆开、整理。沉重的箱子提醒她,要戒掉“囤积症”。然而,“断舍离”的路上有着无数绊脚石。
最大的障碍是购物软件精准的算法推荐。“世界上最懂我的就是淘宝,每次我心里想什么,它们就会立刻在搜索框和推荐页出现,你只要打开,永远也别想停下来。”
其次是朋友圈的代购。“她们总是搞那种饥饿营销,特别容易让人冲动。”当代购称疫情反复将导致闭关,她购买了两包甘梅粉,最终完整地放置到过期。
还有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关注的博主,“我特别喜欢香港演员吴千语,还有韩国演员车静媛,她们的穿搭对我吸引力太大了,就很想买同款来搭一下。”
每到“双十一”“黑五”等购物节,同样爱囤积的朋友向她发来商品链接,“赶紧去买”,“不买就损失了一个亿”。
更重要的是,她早已习惯将“买买买”当成不可或缺的情绪出口。今年上半年,职场和情场遭遇双重挫折,她不知道还能用什么方式纾解自己,“几乎每天都在下单”,只有在拆快递的瞬间,她还能感受到一丝雀跃。
整理咨询师王泽宇发现,她们整理的速度甚至赶不上客户购买的速度:“我们两天前才登门测算,设计好一套整屋收纳方案,一到她家傻眼了,‘618’(购物节)一过,门口堆了十几个大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