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家凯|“囤积症”正在困扰青年人:为什么我们无法停止囤积?( 四 )


在《物窒欲》一书中,詹姆斯·沃曼提出了他的解决之道——发展体验式消费和共享经济,鼓励演出、展览、旅游、课程等体验式消费,增加更多像共享单车、民宿等更多有利于提高物品使用效率的共享经济。
“20世纪,我们曾用购买物品来拯救衰退的经济,21世纪,我们将用购买体验来解放拥挤的心灵,和岌岌可危的地球。”
舍弃之道
但是就个人而言,并非每名囤积者都需要改变。整理师吴剑俐指出,“问题在于,它是否影响了你的生活。你的经济状况、生活空间、心理状态,能不能承载这么多东西?”
当然,如果你为此烦恼的话,或许可以尝试重新思考自己和物品之间的关系。
整理培训师林杰潇发现,人们似乎天然地将占有物品认为是保存情感、自我、回忆的唯一方式。
一个典型的场景是,客户即使不喜欢朋友送的礼物,也会选择保留,认为扔掉是不尊重友谊的表现。面对类似的情况,她会尝试询问:“如果扔掉这些,你和朋友的感情就不存在了吗?”她告诉他们,礼物还可以通过文字、图画、录像等方式来保存。
她认为,“断舍离”的过程,正是让人们学会理解,物品与情感、自我、回忆并非密不可分。适度剥离,才能顺利地舍弃。“不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整理师王泽宇则在一次次的沟通中意识到,受囤积困扰的人,在深层次上可能存在某种“价值失序”。
“很多人没有去思考,我想要这个东西,是因为想用它来做什么呢?想要实现什么样的生活?譬如很多单身的上班族,囤了大量漂亮的碗碟、锅具,但其实一年用不到两次。”她发现,一方面,人们习惯于通过“占有”代替“使用”的体验和快乐,另一方面,短期获取物品的快感,转移了注意力,代替了最缺乏的长期价值。
因此,她尝试在整理咨询服务中,引导客户思考“什么才是你想要的生活?”“你希望自己的家是什么样的?”
于晓静是王泽宇的客户之一,她依然记得,王泽宇当时的“灵魂发问”:“在上海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你有了这么漂亮的家,就用卫生纸把它填满吗?”
晓静忽然有一种“醍醐灌顶”感觉。她意识到,拥有一个干净整洁的空间,能让她和家人都感到舒心、快乐,这才是她心里最看重的。从那时起,她在购物上越发慎重,也更敢于丢弃不必要的物品。现在,她不再沉迷于在朋友圈炫耀包包和化妆品,而是将时间花在提升学历上,并找了一份幼儿园教师的工作。
在采访的最后,采访人员曾向王萱提问,能否回忆最近3个月感觉幸福的时刻,王萱这样回答:
“一是拿到了自己最理想的职位,终于可以做一直以来想做的事,很有成就感;二是之前回家休息的时候,每周都会买一束花插在阳台,看到花那么茂盛,特别开心;三是在家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每天和妈妈拌拌嘴,有时候去爷爷家的菜园摘菜,爷爷还给我做饭,真的觉得很幸福。”
历数之后,她若有所思地说道:“这些好像和囤积都没什么关系。其实,我使劲地囤东西,可能就是太孤单、太需要陪伴了。”
(文中龚家凯、王萱、于晓静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