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胜|专家教你应对“节后综合征”

华胜|专家教你应对“节后综合征”
文章插图
华胜|专家教你应对“节后综合征”
文章插图
提不起精神,一上班就开始emo(网络用语,一般表示有负面情绪,可以理解为颓废、抑郁、沮丧)。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昨天,春节假期结束后正式上班的第一天,采访人员注意到,“不想上班”这个关键词甚至冲上了微博热搜。
春节期间您熬夜了吗?您暴饮暴食了吗?重返岗位后您是否感觉厌倦,提不起精神,上班的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肠道反应、感到焦虑、空虚或容易发怒?
小心,这些可能都是“节后综合征”的症状。
对此,专家提醒,应及时进行心理调节,减少“节后综合征”带来的不适。
华胜|专家教你应对“节后综合征”】节后综合征是什么病症
“节后综合征”并不是一种疾病,只是一种对心理生理不适状态的戏称,指的是人们由假期的放松状态突然进入工作的紧张状态时,生理和心理的平衡被打破,进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春节假期中,很多人会参加各种聚餐,难免暴饮暴食。不再朝九晚五,有些人还会熬夜刷剧、玩游戏,一觉睡到大中午成为常态。
开工之后,就需要一段时间来调整肠胃,期间很可能出现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强制早睡早起,因此晚上失眠、早上睡不醒、白天精神不振等现象并不奇怪。可以说,“节后综合征”主要是指情绪问题。
它主要表现为持续存在焦虑、烦恼、恐惧、沮丧等负面情绪,严重的还伴有失眠、食欲差、疲乏、血压升高、注意力集中困难等生理症状。
春季恰是情绪问题的多发季节,春节后的节后综合征也较为多见。虽说它会带来明显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功能紊乱现象,但节后综合征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亚健康状态。在症状发作时,只要及时调整心态、规范作息就能恢复。
节后综合征的典型症状
睡眠紊乱,精神不振
睡眠紊乱是指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突然改变,打乱了睡眠和觉醒的生物节律导致的睡眠障碍现象。在小长假期间,一旦纵情玩乐造成作息黑白颠倒,就会引起人体生物钟紊乱,带来夜间精神抖擞、白天精神不振等情况。
消化不良,肠胃不适
在春节期间,家里通常储备大量的美食,加上亲友间经常性聚会,很多人就会陷入美食陷阱。在短时间内胡吃海喝、暴饮暴食容易造成积食,引发神经性厌食现象。此外,身体摄入过多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也易诱发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病症。
沉迷网络,眼睛不适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求知学习、休闲娱乐和了解世界的新渠道,但海量的信息容易诱使年轻人对其产生依赖性。因此,部分年轻人会在放假期间,不分昼夜地报复性沉迷于网络,这就容易引发头痛不适、眼睛发干、视物重影等症状。
加倍恋乡,抗拒上班
七天假期转瞬即逝,很多人还对假期流连忘返。在强烈的现实反差之下,有些人会出现强烈的恋乡情绪。同时,一连数日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到了上班的日子不能马上调整生物钟,就会对上班产生抗拒甚至恐惧心理。
4个小妙招帮你满血复活
第一招:早做准备,松弛有度
小长假主要以放松为主,参加必要的社交和娱乐活动应有所节制。在长假结束前,建议预留1-2天时间,用以恢复精力和体能,并安排上班头几天该做的事项。有条件时,还可以列出备忘清单,以便休假和工作科学衔接、平稳过渡。
第二招:放松身心、规律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