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天目新闻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依然在全球传播。|天目Tech+中国团队解析奥密克戎结构 相关抗体药物已完成一期临床试验

本文转自:天目新闻
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依然在全球传播 。 2月8日 , 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表示 , 全球多国仍未度过奥密克戎毒株带来的疫情高峰期 。
经过紧急攻关 ,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和尹万超团队联合解析出奥密克戎刺突蛋白以及受体ACE2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 , 为解开奥密克戎感染性增强的谜团提供了新的依据 。
近日 , 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 。
本文转自:天目新闻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依然在全球传播。|天目Tech+中国团队解析奥密克戎结构 相关抗体药物已完成一期临床试验
文章图片
论文截图来自《科学》官网
早期研究显示 , 奥密克戎携带突变多达37处 , 从而导致其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及免疫逃逸特性 。 然而这些突变具体如何影响其传染特性 , 尚需更多研究 。
新冠病毒表面存在的刺突蛋白 , 又称为S蛋白 , 是病毒入侵人体的关键 。 在入侵过程中 , 刺突蛋白通过与细胞内受体ACE2相结合 , 从而进入人体 。
其中 , 刺突蛋白上与ACE结合的区域 , 又称为受体结合区域RBD 。
本文转自:天目新闻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依然在全球传播。|天目Tech+中国团队解析奥密克戎结构 相关抗体药物已完成一期临床试验
文章图片
奥密克戎与细胞受体复合物的结构与抗体表位示意图图片来自《科学》官网
徐华强和尹万超团队发现 , 相对于野生型新冠病毒而言 , 奥密克戎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区域与受体ACE2结合能力显著增强 , 大概提高了近10倍 。
同时 , 奥密克戎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区域高度灵活 , 而且不稳定 , 使得刺突蛋白更容易从闭合构象向开放构象转换 。
相关结构显示 , 大部分奥密克戎刺突蛋白的突变位点都位于蛋白表面 , 包括多个抗原表位 , 这从结构上解释了奥密克戎变异株可以抵抗大部分中和抗体的分子机制 。
本文转自:天目新闻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依然在全球传播。|天目Tech+中国团队解析奥密克戎结构 相关抗体药物已完成一期临床试验
文章图片
奥密克戎刺突蛋白与抗体JMB2002的结构示意图图片来自《科学》
值得关注的是 , 根据论文提供的消息 , 科研团队还联合药企 , 攻克了新冠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JMB2002的结构 。 实验结果显示 , JMB2002与奥密克戎的结合力是野生型的4倍 , 显示出强大的抑制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潜力 。
本文转自:天目新闻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依然在全球传播。|天目Tech+中国团队解析奥密克戎结构 相关抗体药物已完成一期临床试验】这项机制的发现 , 促进了抗体药物的研发 。 据了解 , 目前 , 该抗体已完成一期临床试验 , 具有较强的治疗效果和较高的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