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雪山飞”“黑科技”为健康冬奥添保障

本文转自:健康中国
如同轻功附体的跳台滑雪,宛若精灵起舞的花样滑冰,在蜿蜒赛道中风驰电掣的雪车,在光滑冰面上激烈对抗的冰球……冰雪运动具有高速度、高风险的特点,其运动场地常常低温度、弱保障,为医疗保障带来极大挑战。北京冬奥赛场内外的医疗队伍、组织管理,以及不少新技术、“黑科技”的加持,不仅为赛事顺利进行、场馆日常运转提供支持,为场内外人员的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更为运动员的出色表现增光添彩。
转运体系 救治力量
织起一张医疗保障网
高速高效
救治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从云顶滑雪场到崇礼院区,直升机转运只需 4分钟;从雪车雪橇赛场到延庆创伤中心,智能救护车可将转运时间由原来的30分钟缩短至15分钟,直升机转运也只需 4分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承担的“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奥会运动创伤防治和临床诊疗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研究”项目,让从赛场到保障医院的急救转运实现“加速跑”。
转运流程的简化与优化,使各院区做到创伤中心联动、信息共享,运动员绿色通道得以建立。冬季运动损伤数据库、人工智能影像辅助诊断技术及远程会诊中心,可实现标准数据的收集、分析与整合,建立完善的智能影像辅助诊断技术,为诊疗全流程提供智能化辅助判断。
北京冬奥会两地三赛区的场馆及赛事设置,要求医疗救援既能实现迅速调度、快速转运,更须提升远程医疗救治能力。这套转运流程与信息体系的建立,不但能提高医疗救治效率,还能对赛事结束后各地医联体体系内资源分配与协同服务进行先期示范。
除了创伤急救,保障体系还包括严重创伤及多发伤情救治。冬奥推动了我国冬季运动损伤情况基线调查,能让我国专家学者清晰了解我国冬季运动损伤分布情况和损伤救治水平,进一步促进和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加速建立严重创伤的早期快速筛查和诊断流程及相关专家共识,为严重创伤救治提供权威、科学的参考。
驰骋赛场
在冰雪上行走的“柳叶刀”
冬奥赛场内外的医疗救治,不仅需要急救服务保障体系的支持,更需要规范、专业的医疗救治队伍。
最高时速可达每小时160公里的雪车,被誉为“冰上F1”。运动员一旦冲出赛道或撞击围栏,重者有生命危险,轻者出现肩部和四肢的损伤、脊柱的外伤、头外伤。要保障比赛安全、顺利,不但需要运动员精确操控、佩戴保护装置,还需要专业、高效、技术过硬的医疗保障。
作为场馆保障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负责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举行的雪橇、雪车及钢架雪车3个体育项目的医疗保障工作。50余名医疗队员来自创伤、骨科、外科、急诊、内科等领域的近30个临床、医技科室,既侧重于运动员创伤救治,还兼顾工作人员和观众的医疗需求。
运动员|“雪山飞”“黑科技”为健康冬奥添保障
文章插图
医疗保障团队在“雪游龙”赛道上开展救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供图
救治医疗队员要身着二级防护装备,在最短时间内赶到出事运动员所在的地点,超长的弯道让寻找运动员变得不易。整个赛道从上至下都是斜坡,且是冰面,队员们需要套上冰爪,站在坡地的冰面上,用担架把受伤的运动员抬出赛道。
而在高山滑雪赛场上,依照救援计划,竞技、竞速赛道每隔三四百米设置赛道医疗站(FOP),每个赛道医疗站配备两名滑雪医生和四名救援队员。根据国际雪联规定,在高山滑雪赛场,一旦运动员发生受伤事故,裁判会立即停止比赛,滑雪医生需要背负15公斤重的救援包,依靠娴熟的、接近专业水准的滑雪技能,在4分钟内到达运动员身边,并在严寒环境下对伤员进行初步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