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教师团队获评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复旦大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教师团队获评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文章插图
图说:团队导师葛均波院士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日前,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认定结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教师团队名列其中。
复旦大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教师团队获评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心脏,曾是手术刀最难以触及的禁区,在方寸之地“穿针引线”,容不得半点闪失。中山医院心内科教师团队在心脏的方寸之地,用创新破解着生命的密码。
1999年,团队带头人葛均波怀着一颗赤诚之心,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放弃优厚待遇,辞去德国Essen大学血管内超声室主任的工作,回到中山医院心内科任职。团队在葛均波的带领下,致力于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临床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在血管内超声研究、新型冠脉支架研发、支架内再狭窄防治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葛均波首次提出血管内超声诊断易损斑块的定量指标,已成为动脉粥样斑块性质识别的重要标志;首次发现心肌桥特异性超声学诊断指标“半月现象”和“指尖现象”,使心肌桥的检出率由冠脉造影的0.5~2.5%提高到95%以上,并获得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团队研发的国际首个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显著减少了传统支架的血栓发生率,该新型支架已在全国超过900家医疗机构获得应用,出口十余个国家,成为中国国产创新走出去的成功案例,该成果2006年被评为“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两项优秀研究成果之一,并获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研发成功我国首个完全可降解冠脉支架“Xinsorb”,引领了我国冠脉介入治疗的第四次革命,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支架在国际上发出的最强音。
在技术创新方面,葛均波也率领团队成员多次实现业界首次:2005年,国际首创“逆向导引钢丝技术及其捕获技术”;2010年,实施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植入术;2012年,应用MitraClip完成国内首例经皮二尖瓣成形术;2013年,实施国内首例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2014年,完成国内首例经皮左心耳封堵术;2015年,完成世界首例深低温冷冻消融去肾动脉交感神经术;2018年,完成世界首例经心尖二尖瓣夹合术;2021年,完成国内首例机器人辅助下冠状动脉介入术……
复旦大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教师团队获评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文章插图
图说:团队合影
葛均波也把坚持创新的理念传递给自己的学生,他非常注重原创性,并经常告诫学生,“出去讲课,尽量讲我们原创性的东西,用我们自己的资料,要带着临床实践中的科学问题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国外的一些研究结论要批判地接受”。
“医本仁术,德乃医本。”这是葛均波在教授学生时常说的一句话。虽然身兼数职,事务繁杂,葛均波仍然每月都会在导管室亲自给前来学习的研究生们手把手示范冠脉介入手术的基础操作,并耐心讲解手术思路和要点。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葛均波都会一一详细解答。他还不忘叮嘱研究生们要打牢基础,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将临床经验和基础科研方法有机结合再去解决问题。
在教授学生时,葛均波时常强调和患者家属谈话沟通,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和病变血管的状况选择最有利于患者心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改善的治疗方案和手术器械。
“越是近距离接触,越是能够感受到葛老师至真至诚的性格特质彰显的光彩。”有学生如是评价葛均波。他时常告诫学生,不要有太多的功利心。对于一些地方盲目追求手术量的现象,他对学生说,“手术不在多,在精,别人做不了的你能做,这是真本事,别人做五例,你做十例,这是工作量”。在葛均波看来,现如今,老师不仅仅在学术领域影响着学生,还从道德品质等方面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学生眼中,老师就是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