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特殊隔离病房的人情味:入住者从学步孩童到九旬老人,在这读懂“家与团圆”

患者|特殊隔离病房的人情味:入住者从学步孩童到九旬老人,在这读懂“家与团圆”
文章插图
患者竖起大拇指对医务人员表示由衷敬意
正月十五闹元宵,一碗元宵,寓意阖家团圆,而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一个特殊的隔离病房,不少人“意外”来到这里,度过了春节,又迎来了元宵。
“我们这里的‘入住者’从刚出生几个月到90岁的老人都有,国籍各异,状况形形色色。”同仁医院感染科主任胡建军所在的同仁医院5号楼是一栋独立小楼,门前两块“发热门诊”“儿科发热门诊”灯箱24小时亮灯,上海市第一例新冠确诊病例正是在同仁医院发热门诊被发现,如今,这里还有一处特别所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同仁医院成为上海市入境隔离人员集中排查管理定点医院之一,简言之,入境人员在集中隔离管理期内出现任何就诊需求时,都会被送到5号楼的隔离病房来救治。
十万火急的深夜
“非一般”的治疗程序
这个特殊隔离病房的患者全部由负压“120”救护车从隔离酒店转运而来,有些是普通疾病,有些却是十万火急。比如有一名美国归来的老先生,深夜转来,院内多学科专家会诊考虑诊断“脑梗死、呼吸衰竭、高血压、糖尿病”,病情危重!而他的家人都远在东北,特殊时期无法来沪陪护……“这类患者的处理难度不仅在于疾病,更在于他们都处于隔离观察期、家属也不能在侧陪同、与医生沟通,所以在遵从‘闭环管理’的原则上,医护必须兼顾感染防控与及时诊治,这也导致这些特殊患者的诊治流程比一般患者要繁琐得多。”胡建军记得,当时,由感染科、神经内科、呼吸科组成的专家组一边与家人进行集体视频告知病情,一边经家属同意开展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等综合诊疗措施,并由隔离病房的护士对他实行24小时特别护理。
患者|特殊隔离病房的人情味:入住者从学步孩童到九旬老人,在这读懂“家与团圆”
文章插图
闭环救治危重患者
“患者年纪偏大,又是国外回沪,有10多个小时时差,再加上疾病原因睡眠质量非常不好,我们就在病房里陪着他唠家常,宽解他。几天接触下来,我们自己也很动容,感慨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他这么多年独自在国外打拼非常不容易,更感叹疾病来临时我们都是那么渺小,对患者,我们就需要更加尽心尽力做好本份工作。”第二批进驻隔离病房的护士郭珺怡对老先生印象很深。功夫不负有心人,及时科学的救治让老先生最终成功脱机,恢复良好,出院与家人团聚。
回家路上的“中转站”
这里的医生得“多想一点”
无论入境人员来自哪里,这个隔离病房如同他们回家路上的“中转站”,同时也因为病人来自五湖四海,这里的医生都得“多想一点”。
有一名30多岁的男青年由非洲务工归来,在14天的集中隔离期内出现高热被紧急送来。“小题大做,根本不用治。”当得知自己得的是疟疾,他不以为然,“在非洲吃点药就好了。”没想到,病情很快急转直下,不配合治疗的他迎来恶性疟的“发威”,血小板计数急剧下降,很快出现极危险的并发症——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同仁医院紧急启动院内多学科及院外会诊,并连线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专家,紧急调配特效抗疟药,针对性综合抢救治疗快速跟上……一道道治疗举措下,危及生命的多项关键指标在持续恶化一段时间后终于出现转机。
“我在非洲得过好多次疟疾了,想不到还会遇到这么凶险的一种,九死一生!”出院这天,男青年对医务人员是道不尽的感谢。
在这个特殊的隔离病房,医务人员目睹了太多职业生涯里的“少见事”。周军是从同仁医院全科医学科来支援感染科隔离病房工作的医生,在驻守隔离病房的班头上,他收治过一名由台湾抵沪的60多岁女士。患者因剧烈腹痛半天被转运而来,到医院时已出现休克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