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医药集采三年变局:流程趋严密 砍价更合理 药企变理性

证券时报采访人员 陈丽湘
第七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正式拉开帷幕,2月18日起,联合采购办公室将开展相关药品信息填报工作。在经过三年多的提速扩面和规则优化后,医药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已经进入常态化、制度化新阶段。
证券时报采访人员发现,包括医保谈判、带量采购等环节在内的集采全链条运行日趋严密、顺畅。目前医药集采各环节都已经渐趋合理:医保谈判不再唯低价论、医院药品分配不再出现不均、资本市场不再闻之色变。
三年前集采政策新鲜出炉时相关板块一片哀嚎,市场各方都认为,这对整个医药行业来说是重大利空。但现在回首,集采对整个医药行业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大,更令人意外的是,还有企业从中受益。
对医药板块而言,没有永恒的黑暗,只有未达的黎明。在集采流程优化成效显著之下,医保控费带来的政策利空基本已经被市场消化,医药板块的“政策底”在逐步筑牢,黎明或许就在不远处。
流程严密顺畅
采访人员从采访的药企、医院了解到,目前医药集采系统的各环节运行已经非常流畅,冲突情况明显减少。前两批国采开始时,政府、药企、医院等各参与方对具体实施流程都不熟悉,曾出现政府采购数量与医院实际需求量不匹配、药企配货不及时甚至出现断供等情况,但现在基本不会出现类似问题,就算出现了也能很快得到解决。
某大型药企负责人张涛(化名)对采访人员表示,在执行第一批、第二批国家集采药品时曾出现给医疗机构分配不均的现象。当时是因为没有让医疗机构上报需求量,而是省采购平台直接从平台上抓取上年度的采购数据。但由于数据不够准确、医疗机构在平台上报的计划量不准确等原因,导致一些提供给医院的药品数量远远超过其实际使用需求,也有部分药品分配数量过少导致医院不够用。
但现在这种问题基本不会出现。张涛指出,现在集采已经执行到第五批,期间还执行了省际联盟采购,流程已经得到明显优化,分配量越来越合理。现在也会出现供应不及时的情况,但主要是突发因素,比如疫情原因。也有一些药品因产能不足出现短缺,如维生素 B6 片、布洛芬缓释胶囊、乙胺丁醇、利伐沙班、布地奈德、塞来昔布、利奈唑胺、糖酸钙针、倍他司汀等均出现过短缺。
据了解,目前的药品从确定采购量到最终分配到一线医疗机构的基本流程是:首先由医疗机构参照上年度历史采购数据在集中采购平台上进行报量;然后集中采购平台按照相应采购量生成采购合同,嵌入在采购平台上;最后,医疗机构、生产企业、由生产企业选定的配送企业三方在平台上签订电子合同,配送公司即开始配送药品。
一般情况下,医疗机构的报量按照上年度历史采购数据的50%~80%进行上报(确有特殊情况的可以低于50% ,但需要说明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集采药品数量能满足实际临床的需求。
一家三甲医院的院长王杰(化名)对采访人员表示,医院按照上述的流程申报计划采购数量,基本上可以满足临床需求。生产企业根据国家医保局分配中选省份选定配送企业后,将药物配送到一线医院。偶尔会出现分配不到或分配不均的情况,但基本上配送企业可以在一周内补上。
那实际需求量超过上报的计划数量怎么办?张涛解释称,医疗机构的购买量可以超过合同量,并且可以要求生产企业、配送公司按照集采价格进行供应。当然,医院也可以购买集采前医院购进过的厂家药品。但也有一些药品进入集采后,其他厂家就不再生产供应,这时候就出现医院买不到药的情况,比如化疗药紫杉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