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她真的很坚强!”医生回忆王濛康复历程,呼吁普及冰雪运动损伤防治

冰雪|“她真的很坚强!”医生回忆王濛康复历程,呼吁普及冰雪运动损伤防治
文章插图
北京冬奥会的召开掀起全民“冰雪运动热”,《2021年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分析,预计到2025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冰雪旅游人数将超过5亿人次。与之相关,在各大医院骨科,因冰雪运动受伤的患者明显增多,骨科门诊爆棚。“雪道尽头是骨科”并非戏言。在医学专家看来,当前,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康复亟需更加普及化。
直面冰雪项目的运动损伤
冰雪项目对运动技巧其实要求很高,充满挑战性、刺激性的同时也潜在一定危险性。以这次北京冬奥会为例,背后有大量的基础保障配套,前期医疗保障人员的选拔、专业设备的采用、赛程中的医务监督和伤病救治都是非常科学化和规范化的。
数据显示,从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至2021年10月,中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达到3.46亿,冰雪运动参与率超过24%。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在医学专家看来,当前有必要将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损伤预防、康复诊断、训练知识更加普及化,培育专业化的队伍为普通百姓服务。
职业运动员由于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训练和比赛是运动伤病的高发群体。例如,在北京冬奥以霸气解说火出圈的王濛曾遭遇职业生涯里的严重伤病。2014年王濛在上海训练时与男队相撞,右脚严重骨折被送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实施紧急手术治疗。作为王濛当时的主刀医生,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教授回忆:“王濛内外踝所有的骨头都断了!内外侧韧带和中间的下胫腓骨头也都断了。将近1/3的软骨面被挫掉。经过一年多的术后康复,王濛的骨骼、韧带、纤维软骨、肌肉代偿性恢复得非常好。”
作为医生,马昕感慨王濛——“她真的很坚强!”他同时谈到,康复过程是极其重要的,“对于患者整体生命质量的提高,骨科医生只是完成了一部分,可以说骨科医生的作用是51%,康复的作用是49%。康复应该贯穿整个治疗全过程,而不是局限在手术之后,并且,规范的康复过程能让手术的效果更好。”
马昕说曾接诊过不少患者,在关节术后打了几个月的石膏,拆掉时却发现关节僵硬、活动度明显变差,如果术后没有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极有可能留下后遗症。
专业康复评估降低损伤风险
国内的运动康复机构基本上是在2008北京奥运会的契机下呈百舸争流态势,目前,运动康复的大趋势更偏医疗化、专业化。尤其是随着越来越多人参与到滑雪、滑冰等这类对技巧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中,运动损伤的人数在逐渐增多,对专业康复的需求也在增加。
康复与治疗结合成为趋势。复动肌骨CEO赵卿怡介绍,该团队成员中,专业康复师与技术人员的占比已超过80%,在治疗体系上,根据临床手术术式与临床医生共同开发本土化、定制化治疗方案,在病患管理上,由骨科医生与康复师联合会诊,优化病患治疗效果。
在具体项目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医生徐才祺分析:冰雪运动大多是高速运动,速度极快、不可控性高。除了心肺功能和爆发力,关节稳定性及灵活性也十分重要。双板滑雪需要急停和膝盖扭转,因此膝盖半月板更容易受伤。单板滑雪对髋和全身核心肌群要求较高,髋关节强的人更适合单板。通常业余爱好者的发力模式没有那么专业,不注意运动前的防护和运动后的拉伸放松会更容易造成关节损伤和肌肉拉伤。
徐才祺建议,初学者在运动前做一次检查评估,有膝关节受伤史的,做影像学检查其结构,无膝关节受伤史的,做康复医学评估,看是否需要针对肌肉力量或关节稳定性进行训练。此外,运动前也需要专业人员贴身指导和带教避免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