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对话中国第一代高山滑雪医生林凡:3年苦练只为4分钟内抵达受伤运动员身边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邵萌
2月15日,元宵节。这天清晨6点30分,天刚蒙蒙亮,60岁的林凡便和队友就穿戴好设备,乘坐闭环大巴前往位于北京北郊的延庆。自1月22日入驻北京冬奥会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场馆以来,这样的节奏,他已经习以为常。
新闻记者|对话中国第一代高山滑雪医生林凡:3年苦练只为4分钟内抵达受伤运动员身边
文章插图
▲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道资料图。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邵萌 摄影
林凡,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主治医师,同时也是北京冬奥会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的一名医生,以及延庆赛区高山滑雪医疗保障队的一员。2018年,北京冬奥组委组织选拔一批三甲医院医生,成立“中国冬奥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专业覆盖创伤、脊柱、关节、运动医学、胸外科、内科等运动损伤可能涉及的学科。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38名滑雪医生和医疗官日夜辛勤工作,守护冬奥健儿的健康。
新闻记者|对话中国第一代高山滑雪医生林凡:3年苦练只为4分钟内抵达受伤运动员身边
文章插图
▲ “滑雪医生”林凡。受访者供图
中国第一代高山滑雪医生是如何养成的?赛时如何助力冬奥?封面新闻采访人员对话了林凡。
3年苦练
只为15分钟之内将伤员转移出赛道
林凡是一名滑雪爱好者,虽然具有“先天优势”,但2018年得知可以报名参加滑雪医生选拔时,他却有过犹豫,“当时觉得自己年龄比较大,快奔60了。但同事积极性很高,认为我滑雪技术好,也有热情。”林凡最终被说服,并顺利通过了北京冬奥组委组织的基本滑雪技能测试,开始了跨度长达3年4个雪季的培训,内容包括滑雪技能、外语能力、医疗救援等。
林凡坦言,当时国际奥委会的医疗官员包括他自己最大的担心并不在于外语和医疗,而是能否克服滑雪挑战。高山滑雪项目向来以难度大著称,是冬奥会危险性最高的项目之一,主赛道全长约3000米,落差约900米,一旦出现事故,严重程度可想而知。根据国际雪联要求,高山滑雪比赛中,滑雪医生必须在4分钟内到达伤员身边,15分钟之内将伤员转移出赛道。
虽然有着十几年滑雪经验,但真正来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以后,还是面临着很大挑战。“这种滑雪跟平时在雪场里的娱乐性滑雪不一样,赛道的坡特别陡,最大坡度接近70度,加上‘冰状雪’,极低的低温,还要背15公斤的医疗包,想象一下在一个陡坡冰面零下30度的情况下施救,跟在医院是完全不一样的,难度相当大。”
摔倒和受伤更是家常便饭。林凡说,15%左右的医生都在训练中受过伤,“小的扭伤、碰伤不计其数,重大的损伤,比如骨折这一级的,锁骨、大腿骨、小腿骨、膝关节骨折的都有,有的做了手术,恢复后又开始训练。”
新闻记者|对话中国第一代高山滑雪医生林凡:3年苦练只为4分钟内抵达受伤运动员身边
文章插图
▲ 冬奥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受访者供图
正式比赛
零下30度也不能1分钟离开点位
新闻记者|对话中国第一代高山滑雪医生林凡:3年苦练只为4分钟内抵达受伤运动员身边】真正参与到赛道救援后,林凡感受到了比模拟训练更大的难度。高山滑雪医疗队在赛道沿线设置了十多个点位,每个点位配备两名滑雪医生,一位中国医生,一位外国医生。正式比赛时,医生们需要一直坚守在点位,随时应对赛场上的突发情况。“我们自己定的纪律是要一直面向雪道,随时随地关注雪道上发生的事情,绝不能离开。”林凡说,正式比赛时的心理压力比模拟时更大。有时体感温度能达到零下30度,手冻僵、冻伤是常有的事,模拟训练时可能能缓一会儿,但正式比赛时一定要咬牙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