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于姓:不可不知道的“于”的意义

1.
你的姓氏你一定要深入了解——
这是一种寻根 , 一种溯源 , 一种探秘 。 沿历史长河而上 。
如果你姓于 , 那你一定要了解“于”的古老而丰富的意义 , 特别是其中所深藏的文化密码和内涵 。
“于”字看上去非常简单 , 笔划少 , 只有三划 。
在各种各样的名单中 , 如果按姓氏笔划排序 , 于姓常常“数一数二” , 名列前茅 。
百家姓之于姓:不可不知道的“于”的意义
文章图片
2.
于姓的历史也并不复杂 。
综合历史或传说来看 , 百家姓中很多姓氏特别是很多大姓 , 都出于黄帝 , 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被称为炎黄子孙的重要原因 。
从历史上来看 , 于姓上承于姬姓 , 渊源于黄帝 。
3.
周时分封诸国 , 周武王姬发次子姬诞分在邘地(在今河南沁阳) , 建立邘国(可简称为周邘国) , 姬诞故被称为邘叔 。 其后人以国为氏 , 去邑旁而姓于 。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到更为久远的历史时期 , 我们还可以看看邘地的情况——其实邘国由来更久 。
在远古时期 , 有一个盂部落 , 也称为邘方 , 即在甲骨文卜辞中所常见的盂方 , 生活在邘地 。 盂是一种器皿 , 商朝时 , 已是相当普遍的生活必需品 。 顾名思义 , 盂部落显然是特别善于制作器皿的高手 , 是具有先进技术、工匠精神的一族 。
到了商朝中期 , 盂方为商所灭 , 商王武丁的一个儿子(子姓)被封为邘侯 , 建立了邘国(可简称为商邘国) 。 商灭国后经过融合发展 , 盂部落一部分人迁到了山西盂县、沁县;一部分人南迁 , 后来建立了越国(除了历史渊源外 , “越”与“于”在音、义方面相近 。 再说一句题外话:广东之“粤”其实亦和“于”在音、形、义方面都有相同或相近之处) 。
如果把于姓追溯到商时的邘国 , 甚至到夏时少康之子的姒姓 , 其渊源也是黄帝 , 因为正如前面所说 , 夏商周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后裔 。
百家姓之于姓:不可不知道的“于”的意义
文章图片
4.
盂部落和山西盂县都和于姓有关 , 所以就这个“盂”多说几句 , “盂”字也非常有趣 。
盂是“于”字和器皿的“皿”字的结合 , 是个会意字 。 “于”字本意为升腾之气(象形字 , 后面会继续讨论) , 与器皿结合 , 意思是器皿上气在升腾 , 表明了盂的作用 , 即盂是盛水、盛酒、盛饭之器皿 , 如钵盂、盘盂等 , 可蒸、可煮、可盛 。
百家姓之于姓:不可不知道的“于”的意义】盂在商代甚至更早就有了 , 应该属于碗、钵、盘以至青铜器的“祖辈” , 最早的器具往往最简单、最实用、最普遍 , 也类似于“于”字本身的简单性、常用性 。 正所谓大道至简至易 , 人类最早的工具包括文字也是如此 。
《韩非子·外储篇》说:“君犹盂也 , 民犹水也 。 盂方水方 , 盂圜水圜” 。 水因器而形 , 上行而下效 , 道理形象生动而且极为深刻 。
《易经》有云 , 形而上者谓之道 , 形而下者谓之器 。
用盂字来“表达”此意非常贴切:作为上下结构的字 , 其下的“皿”就是形而下者的“器” , 其上的“于”就是形而上的“道”(在中华文化中 , 气是道的表现和构成) 。
因此 , 我们可以创作两个谜语:一:谜面:形而上者谓之道 , 形而下者谓之器(打一字) 。 谜底:盂;二、盂(打一古代经典名句) , 谜底:形而上者谓之道 , 形而下者谓之器 。
百家姓之于姓:不可不知道的“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