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关注抑郁症患者 不能只靠药物与医生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 全球有逾2.8亿人罹患抑郁症 , 其中 , 中国抑郁症患者人数接近1亿人 。 抑郁症可能直接导致自杀行为 , 这是全世界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 更令人担心的是 , 目前无论是全球范围 , 还是中国境内 , 抑郁发病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人口增长速度 , 有研究指出 ,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年 , 全球抑郁症病例就猛增28% , 如何遏制全球性的抑郁症危机 , 是一项重要的公众议题 。
近日 , 据澎湃新闻报道 , 《柳叶刀》发表《柳叶刀-世界精神病学协会抑郁症重大报告:对抑郁症采取联合行动的时候到了》 , 该报告由全球各地的25名专家联合完成 。 报告指出 , 没有任何一种身体疾病像抑郁症那样常见、带来如此巨大的负担 , 却完全可以治疗 , 但它却很少得到政策关注和社会资源 。 研究者们坦承 , 抑郁症单纯靠卫生系统的努力无法解决 , 缓解、治愈抑郁症需要整个社会共同的帮助 。 其中的中国作者、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肖水源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 , 是抑郁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 单纯依靠卫生系统是解决不了的 。 ”
不能只靠卫生系统解决病症 , 听起来匪夷所思 , 治病不靠医生还能靠谁?其实 , 虽然抑郁症不是传染病 , 但联合行动的道理却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十分类似 。 如果只靠医护人员治病 , 没有政府和社会大众携手做好预防、宣传、检查、善后工作 , 其势头很难得以遏制 。
在预防层面着手 , 是降低抑郁症发病率最有效的手段 , 而这也是卫生系统无能为力的首要原因:大部分预防措施都在卫生机构之外进行 , 这正需要国家与社会的助力 。 青少年是抑郁症高发人群 , 可能影响终身 。 2020年一项调查数据显示 , 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 , 其中重度抑郁为7.4% 。 已经有许多研究指出 , 家暴、校园霸凌、学业压力等更深层的社会问题 , 是直接引发青少年抑郁症的主要因素 , 而这些都是医学以外事务 。 学校可以通过引入社会工作者为青少年的精神困惑提供帮助 , 观察青少年是否遭受家暴或校园暴力;政府则应细化相关法律条文 , 向青少年提供司法保护 。 当青少年不再被这些不良因素影响时 , 罹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 即使有抑郁的症状 , 他们主动向师长寻求帮助的可能性也会上升 。
抑郁症让医生束手无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 就是许多患者根本没有走入医院接受治疗 。 据统计 , 在高收入国家 , 约一半的抑郁症患者未得到诊断或治疗 , 而在中低收入国家 , 这一比例则达到80-90% 。 此前有报道指出:我国抑郁症患者仅有3.6%接受过精神科专科治疗 。 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 , 提醒我们关注抑郁障碍患者群体的痛苦与无助 。
患者拒绝寻求医疗帮助 , 主要是因为社会大众对抑郁症了解不足 。 一方面是对其症状及治疗不了解 , 当患者自己出现躯体症状 , 如容易疲劳或食欲不振时 , 不会想到寻求精神科的医疗帮助 , 身边的亲友也不会提醒与抑郁症有关;另一方面是对抑郁症的污名化与社会歧视 , 不少人将抑郁症症状与患者的个人素质联系在一起 , 指责其心理脆弱、“玻璃心” , 因此才会患上抑郁症 , 使得患者宁愿忍受病痛也不愿意寻求医疗帮助 。
要提升大众对抑郁症的了解 , 首先需要普及抑郁症的相关知识 , 这不能只靠医生与研究人员的努力 , 同样需要政府与社会联手协作 。 政府需要加强精神卫生法的实施 , 保护抑郁症患者的就业、隐私等合法权利 , 杜绝对该群体的歧视 , 让就诊患者没有后顾之忧;在社区、工作场所、网络空间等领域 , 社会力量也应以各种方式宣传抑郁症知识与就诊指南 , 让有需要的人得到相关信息 , 鼓励患者就诊;社区卫生中心可以依照相应规范 , 招募低成本的非专业人员 , 为精神科方面提供初步的咨询与就诊指导 。 据有关研究显示 , 这不仅可以解决精神卫生人员的严重短缺 , 同时能够降低患者的就诊成本 , 更重要的是 , 当抑郁症就诊普遍且方便时 , 患者的耻辱感会显著下降 , 他们会更愿意去医院精神科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