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听障也有地域特点?广东应更关注老年人群听障防控

文/羊城晚报采访人员 林清清 通讯员 廖温勃
2022年3月3日是第23个“全国爱耳日” , 也是第10个“世界爱耳日” 。 今年世界爱耳日主题是“安全用耳 , 终生聆听” 。 听力健康关系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 。 专家呼吁 , 除了对全年龄人群都应加强听力健康教育 , “一老一小”的保护尤为关键 , 老年人应早诊早治 , 新生儿应重视筛查 。(林清清)
耳聪目明 , 是人类接受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 , 也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 。 目前广东的听力健康状况有何新特点?对听障防治有何医学建议?爱耳日前夕 ,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焦粤农向采访人员介绍 , 根据最新发布的《听力健康蓝皮书:中国听力健康报告(2021)》(以下简称蓝皮书) , 听觉系统衰老、退行性改变所导致的听力损失 , 日益成为我国听力障碍的防治重点 。
最新报告:听障原因具地区聚集性

据蓝皮书披露 , 中国是人口大国 , 听力残疾发病率高 , 是世界上听力障碍人数最多的国家 。 在听力障碍总体人群分布特征上 , 老年性耳聋占据了我国听力残疾致残原因的首位(51.61%) 。 根据早在2007年发布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 , 45岁及以上中老年听力障碍人口规模已达2529万人 。 而中国儿童听力障碍现患率(0-14岁儿童为0.17% , 15-24岁青少年为0.21%) , 低于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1.99% ,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近年来实施以儿童为重点的全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服务体系取得了重要成效 。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加深 , 听觉系统衰老、退行性改变所导致的听力损失 , 日益成为我国听力障碍的防治重点 。
此外 , 蓝皮书利用Walds系统聚类方法分析后发现 , 我国听力残疾致残原因具有地区聚集性 。 听力残疾的病因空间模式可归类为4种模式 。
相比起“川—陕—贵”模式以遗传、发育缺陷因素致听力残疾占比相对较大、“京—沪—苏”模式以创伤或意外伤害因素占比相对较大、“黑—辽—蒙”模式以传染性疾病占比相对较大 , 广东所在的“广—福—浙”模式(以广西、广东、海南、福建、浙江、山东地区为代表) , 以非传染性疾病致残为主 , 提示此类地区未来的听力残疾防控政策应重点落实在慢性病防控上 , 也提示应更关注老年性聋的防控及康复 , 最大限度预防慢性疾病导致的老年性听力障碍 。
“人老耳背”很正常?应尽早干预
很多人觉得“人老耳背”是自然现象 , 也有人觉得戴着助听器很丢人 , 所以往往容易忽视老年性聋 。 焦粤农提醒 , 这些观点都不科学 。 老年性聋一般指60岁以上 , 由于年龄增长而引起听觉器官的衰老和退变 , 从而导致双耳对称性听力下降 , 是继关节炎、高血压之外 , 全世界发病率第三的老年性疾病 , 也是特别容易被忽略的慢性疾病 。
“目前虽没有特效药治疗听觉器官的衰老或者退变 , 但可以尽早对症治疗 。 越早干预效果越佳 。 ”焦粤农表示 , “而且还可使用助听器、人工耳蜗等 , 进行老年听觉康复 。 ”
预防老年性聋 , 慢病管理很重要
保护听力 , 并不仅限于保护听力系统 。 焦粤农表示 , 预防老年性聋 , 健康生活方式有直接帮助 。 除了合理膳食、避免高脂肪饮食、保持良好心态、适度运动、科学掏耳之外 , 对于中老年人 , 加强对全身慢性疾病的管理 , 也非常重要 。 因为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病 , 也会引发或加重老年性耳聋的发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