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H治疗:从“暗无天日”到 “初见光明”

PNH治疗:从“暗无天日”到 “初见光明”


工作中的韩冰 。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张思玮 实习生 阚宇轩
从医30多年 , 韩冰至今对一个患者记忆犹新 。
“他刚刚考上清华大学 , 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青年 。 被确诊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后 , 他很快出现了门静脉血栓 , 继而出现门脉高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 。 只是因为吃了一些不太合适的食物 , 他便突发消化道大出血 , 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 ”
韩冰有些遗憾 , 但彼时她也“束手无策” 。 由于20年前PNH的治疗手段有限 , 以对症治疗为主 , 患者常因并发症死亡 。
PNH是一种由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引起的罕见病 , 好发年龄为20~40岁 , 主要症状为血管内溶血、血栓形成以及骨髓衰竭 , 极具危害性 。
“他们正处于人生事业开启的美好年龄 , 有着很好的生活愿景 , 只因患上了这种病 , 要不就是退缩到无人关注的角落 , 要不就是丧失了生活质量 , 甚至是生命 。 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 ”韩冰说 。
PNH在全球发病率仅为1~1.5/百万人口 , 属于极罕见的罕见病 。 在我国 , 虽然目前缺乏精确的PNH发病率统计数据 , 但根据近期的登记数据 , PNH患者的数量仅在千例左右 。
通常PNH患者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腹痛、胸痛、头痛等症状 。 此外 , 贫血、血尿、乏力等症状也时常困扰着患者 , 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丧失劳动能力 。 “但该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在5年内高达30% , 且患者的10年生存期显著低于正常人群 。 ”韩冰告诉记者 , PNH患者面临的血栓风险是正常人的50倍 , 罹患急性肾衰竭的风险更是比正常人高出10倍以上 ,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如门静脉高压、消化道出血和脾功能亢进等严重的并发症 , 并因此死亡 。 此外 , PNH患者因颅内静脉窦血栓致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
20多年前 , 还在攻读研究生的韩冰在导师武永吉教授的指导下开始进行PNH发病机制的研究 。 那时PNH的治疗手段“捉襟见肘” , 尽管存在骨髓移植的治疗方法 , 但其风险较大 , 死亡率较高 。
2004年 , 在美国交流学习时 , 一项有关依库珠单抗的临床试验让韩冰“喜出望外” 。 “我看到PNH患者在使用新药后 , 可以出差、旅游 , 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 有的女性患者还结婚生下了健康的宝宝 。 ”
这正是包括PNH患者在内的很多罕见病患者的梦想——回归社会 , 像正常人一样有尊严、凭能力去生活 。
直到2022年11月依库珠单抗才在我国获批上市 。 不过 , 其高昂的价格使许多PNH患者望而却步 。 据统计 , 2023年 , 全国范围内使用依库珠单抗的PNH病人不足30例 。
经过多方努力 , 2023年底 , 依库珠单抗被纳入我国医保目录 。 韩冰认为 , 这一举措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 彰显了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 , 体现了真正的医疗理念——让病人不但能够存活 , 还能有质量、有尊严地生活 。
但在实际操作中 , 因医院进药、运输等问题 , 部分PNH患者仍无法立即接受依库珠单抗的治疗 。
据了解 , 北京协和医院计划从今年2月29日开始在院内使用依库珠单抗药物对患者进行输液治疗 。 同时 , 开通咨询热线与当地医生即时沟通 , 积极满足医联体医院部分患者的需求 。
“与常见病相比 , 罕见病患者群体规模较小 , 但他们面临更大的困境 , 因此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 ”韩冰表示 , 关于罕见病的治疗 , 未来的道路依然漫长 , 面临药物可及性、安全使用、副作用监测以及报销等一系列具体而现实的问题 。
PNH患者是幸运的 , 因为相比那些无药可治的罕见病患者 , 他们至少有了“光明” 。 但要想让“每一个小群体都不被放弃” , 韩冰认为 , 需要在药物进入医院、双通道药房以及医保报销等各个环节上持续投入 , 确保患者能够便捷、安全地使用药物 , 真正受益 。
【PNH治疗:从“暗无天日”到 “初见光明”】《医学科学报》 (2024-03-01 第5版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