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治|提高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能力,这些早期症状你必须知道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 公布了13项医疗工作重点任务 , 其中包括“提高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能力”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总称 , 是由于吸烟、糖脂代谢异常、高血压、年龄因素(多见于50岁以上或女性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等各种因素 , 引起心脏及大脑出现一系列缺血性或出血性的疾病 。 目前 ,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死亡的“头号杀手” 。
大众健康知识和健康素养亟待提高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显示 , 一项针对北京市18个区县4627名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中 , 75%的居民至少知晓任何一种心脏病发作症状 , 但超过70%的居民不知道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键治疗手段(包括溶栓和急诊介入治疗); 小于50岁的人对心脏病发作的症状认知最差;教育和收人水平低的人对心血管病的认知较差;仅有31.7%的居民表示自己在心脏病发作时选择急救车去医院就诊 。
“不少大众对健康知识不够了解 , 或者一知半解 , 很容易被网络中的一些不准确科普甚至是谣言误导 。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衷敬柏认为 , 提高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能力 , 预防的重点应该让大众掌握更多正确的健康知识并身体力行 。
“网络上的不少所谓‘科普’知识并不严谨 , 容易造成受众观念与知识混乱 , 建议政府加大对三级医院专家宣传科普的扶持 , 使他们更有机会发声 。 此外 , 应加强科普辟谣 , 避免大众将谣言信以为真 , 形成误导 , 反而危害健康 。 比如现在流传的按节气服用安宫牛黄丸预防中风的方法 , 就是毫无依据却很盛行 。 ”衷敬柏说 。
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
在医疗方面 , 衷敬柏认为应重点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 。 “目前北京市已实行的卒中绿色通道、急性冠脉综合征(胸痛中心)病人的绿色通道等对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十分有利 。 例如 , 卒中绿色通道有利于神内、神外、影像、麻醉、护理等多学科合作 , 缩短患者从进入医院到静脉溶栓的时间 , 实现院前、院内卒中急救的无缝衔接 , 实现规范救治 。 另外 , 也要加强急症现场救治知识与技能普及 , 让大众掌握基础的急救知识 。 ”
采访人员查询发现 , 自2018年1月1日起 , 北京市正式启动“心脑绿色通道APP” , 120和999均将使用 , 向全市具备接诊能力的医疗机构转运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病人 。 通过“心脑绿色通道APP” , 患者院前院内医疗信息可实现共享 。 在转运过程中 , 急救医生在救护车上就能将急性心梗、急性脑卒中患者信息传输至要送达的医疗机构 , 方便医疗机构提前做好救治准备 , 提高救治及时性与成功率 。
出现这些症状需警惕
衷敬柏介绍 , 在脑梗死患者中 , 腔梗是出现频率最多的一种疾病 , 患者通常在检查中无意发现或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后发现 , 如手麻、脚麻等 。 此外 ,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远高于出血性脑卒中 。 “出血性脑卒中减少的重要原因 , 是人们对血压的重视度增高 , 血压控制良好 , 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相应下降 。 而缺血性脑卒中增加 , 是因为人们寿命延长 , 生活方式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造成脑血管动脉硬化发病率上升 , 综合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比例增高 。 ”
新京报采访人员整理了几种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 , 出现相关症状时应提高警惕 , 及时就医 。
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发生狭窄引起心肌缺血性的改变 。 冠心病的冠状动脉狭窄超过70%到80% , 且运动后体内耗氧增加 , 会产生心绞痛等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