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针灸】针灸补泻的手法,如何快速掌握?

针灸|【针灸】针灸补泻的手法,如何快速掌握?

文章图片

针灸|【针灸】针灸补泻的手法,如何快速掌握?

文章图片



针刺补泻的前提是得气 , 得气的前提是取穴准确 。 除了井穴外的其他腧穴我们都要求针下得气 , 这种得气不是病人酸麻胀痛 , 而是医者有针与病人气交感的感觉 。
另外 , 在针刺之前一定要认真揣穴 。 古人认为经脉行于人体就如河流穿行于山谷之中一样 , 因此所有的经脉穴位都在骨的边缘或肌肉的边缘凹陷处 , 骨与肌肉之间的缝隙 , 或肌肉与肌肉之间的缝隙是经脉的通道 , 针刺要找到这个缝隙 , 用细细的针深入这个缝隙 , 与流行其中的经气交感 。
如果针扎在了经脉所在的缝隙里 , 医者的指下会有针被气包裹的感觉 , 这种感觉在针穿透皮肤后就有 , 进针过程始终相伴 。 经脉的虚实不同 , 针下的气感也有差异 。 如果针太深 , 过了经脉的深度 , 这种得气的感觉会忽然消失 。
针太深则邪气反沉 , 一般不超过《经水第十二》中描述的每条经的深度 。 如果没有得气的感觉 , 先看看是不是没有针准穴位 , 如果确定穴位准确 , 还是没有得气的感觉 , 说明病人经气太虚 , 针刺需要浅刺而久留针 。 这种得气的感觉医者只要静下心来 , 都能感觉得到 , 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想象 。

能够准确地取穴 , 针刺能得气 , 我们才能详细谈论针刺补法与泻法的操作 。 针刺时 , 尽量注意每一个细节 , 成功的补泻是针灸取效的关键 。 针灸的补泻取决于进出针的时间 , 针刺的深度 , 针刺过程中针的动静 , 进出针的速度以及出针是否按压针孔 。
补法针刺补法的要求就是要“静” , 只有静才能养住气 , 使气聚集于针下 , 如此则可使穴位所在经脉气血充实而达到补则实的效果 。
第一步 , 闭神 。选准穴位后要在穴位上用手扪循、切散、推按、弹怒、抓下等 , 目的是为了闭其神 。 通过这些手法使将要针刺处表面皮肤不敏感 , 这样针刺透皮时病人没有痛感 , 病人的气才不被惊扰 , 只有气不被惊扰才会安静地聚于针下 。
因此需要针灸师适当练习一下针刺透皮的手法 , 针刺透皮要柔和而快速 , 只有柔和而快速的透皮病人才不会感觉到痛 。 如果针透皮瞬间病人忽然感觉很疼 , 则说明透皮失败 , 病人的气会因疼痛而散乱 , 此时须将针留于表皮 , 待几个呼吸后病人气平静下来再将针深入 。
第二步 , 透皮 。
针刺透皮一定要选对时机 , 要在病人呼气快要结束时快速透皮 。 这时只是针尖穿过皮肤 , 不可一下针刺过深 , 突然快速地深入很容易惊扰到气 。 所以这一步的关键是选准时机轻轻透皮 。
第三步 , 徐内 。在病人呼气的时候 , 缓缓将针推入 , 注意只是将针推入不可捻转 。 如果皮肤过紧阻碍针的推入可轻轻捻转 , 不可幅度过大 。 推入过程不可过快 , 一个呼气到不了穴位的深度也不要着急 , 等下一个呼气过程继续推入 , 这个过程一定要徐徐完成 , 不能过快而惊扰了气 。
第四步 , 久留 。
针尖到达穴位深度后不可松手 , 持针勿置 , 手一刻都不能离开针柄 。 因为在针刺过程中 , 皮肉被针下压出现的凹陷会产生回弹力 , 松手后皮肤回弹会将针弹离穴位 , 所以一定要用手抵住针 , 使针既不继续深入又不被弹出 。
如此不入不出 , 像蚊虻叮住皮肤一样安定在那里 , 手一定不能颤抖 , 针就这样安静地待在那里 , 不多加一点点力 , 也不减少一点点力 , 哪怕是一根头发的力也不可增减 。 如此静静地数病人的呼吸 , 因每一经的留针呼吸数不同 , 就这样等待着病人完成一定的呼吸数 , 等待着气慢慢聚于针下而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