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久熬易使药物失效

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都会接触到中药,中药在调理身体还有治疗疾病方面,都有着非常好的疗效 。在熬制中药的时候,也是有很多讲究的 。那么你知道应该如何熬制中药吗?中药什么时候喝最好呢?下面您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中药怎么熬
药汁最好煎180毫升
煎药的药汁多少非常关键 。煎三次,一次煎180毫升左右为好 。如果药汁多了,药渣里的有效成分就少了,反之如果药汁少了,药渣会把药的有效成分吸附回去,也就浪费了 。当然这里讲的是正常药方,而不是特殊大方 。
水量不宜多
熬一剂药,应掌握好用水量 。太多,则无端地延长药物熬时间,使一些不宜久熬的药物失效,况且药汁太多,病员也不能都喝下;大少则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熬出,且易熬干 。
熬药前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一般熬药时水面以高出药面1~2横指为宜 。当然,用水的多寡也应根据药物种类来确定 。一般属于滋补一类的药物熬头汁需水约300毫升,二汁约300毫升;解表药,头汁约300毫升,二汁约100毫升:一般药,头汁约200毫升,二汁约200毫升 。
熬药时,不宜频频加水,这不利于药物的分解 。若药物吸水膨胀,水被吸尽,可酌情加点开水 。熬需水量较大的草药,最好事先有准备地多加一些水 。
火候要适当
古人对熬药火候,有近乎于苛刻的要求 。北宋自然科学家沈括曾说:“药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急火,有宜温火者 。此煮炼之节也 。”
若用火过急,会使汤液沸腾外溢,造成浪费;另外,药汁也会很快熬干,药效不能充分熬取出来,且容易熬干 。小火熬煮则费工费时 。常采取急火熬沸,慢火熬至液成的办法 。一般感冒药不宜久熬,多以急火熬取;滋补药则宜小火久熬慢煨 。中医外科炼制丹药,尤其强调掌握好武火(急火、大火),文火(慢火、小火) 。
中药什么时候喝最好
中医中药因其安全温和被许多人所接受,服用中药能否奏效,除了处方是否对症,还得讲究服药的时间 。因为在不同的时间服药,药物疗效差异很大,所以合理选择服药时间,才能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 。
清晨:清晨空腹宜服用具有滋补作用尤其是滋补肾阳的药物,在早餐前服用,以利于滋补药物的充分吸收;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宜空腹服用,可使药物迅速进入胃肠,并保持较高的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利水湿药、催吐药亦宜清晨空腹服用 。
午前:上午宜服用益气升阳药、发汗解表透邪药 。李东垣认为:“午前为阳之分,当发汗;午后阴之分,不当发汗 。”还强调益气升阳药在午前服用 。罗天益进一步提出,益气升阳药之所以午前服用,乃“使人阳气易达故也 。”
午后:下午或入夜宜服用泻下药(如大承气汤) 。李东垣曰:泻下药“乃当日巳午之后,为阴之分时下之 。”(巳时:即上午9~11点,午时:即上午11~午后1点),其他医家亦都认定泻下药不宜在午前服用 。
睡前:一般在临睡前15~30分钟,宜服用镇静安眠药、滋养阴血药 。入夜是脏腑功能最低的时候,如在此时服用滋阴进补药,就如雪中送炭,效力倍增 。
隔夜:宜服用驱虫药,如乌梅丸一般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1次,以利于药物的充分吸收,便于将虫体杀死排出体外 。
饭前: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 。治疗病位在下(肠道、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宜饭前服用,以使药性下达,因为在空腹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进入肠道,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