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瞭望 | 全球猪心移植第一人去世,异种器官移植攻守何从( 四 )


科技的边界
异种器官移植的深入发展 , 还需直面巨大的伦理争议 。
自英国作家玛丽·雪莱1818年创作著名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 , 这本描述被生物科技制造的“科学怪人”的书 , 就以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不断唤起后人对科技伦理的思考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胰脾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先亮告诉本刊采访人员 , 从多年器官移植临床经验看 , 会发现一些目前无法解释的现象 , 比如受体之前不存在的生物特点和习性 , 在移植后出现改变 。 这意味着 , 移植进入人体的器官 , 有可能携带供体的某些基因 , 其可能在受体体内发挥作用 , 甚至进一步遗传给下一代 。 “尽管目前尚无确凿证据 , 但面对质疑 , 医学界必须清醒认识到所有可能面临的伦理挑战和社会风险” 。
刘瑞爽认为 , 接受器官移植手术后 , 受体性情的改变可能受到器官状态改善、用药、心理等多因素影响 , 目前科学上没有证据认定植入的器官导致患者出现异样变化 , 但也没有证据完全否定这一点 。
郭可泉说 , 目前猪、牛瓣膜移植到人的临床应用案例可按百万计 , 不管是动物心、肾等器官还是瓣膜等组织 , 移植入人体后 , 其细胞“只会脱落 , 不会增殖” , 没有医学证据证明这些脱落的细胞会对受体产生影响 , 也没有证据证明人类基因在术后受到供体基因影响 。 不仅如此 , 脱落后的“游离DNA”不会与精子、卵子交融 , 所以不涉及遗传给下一代的问题 。 “但是 , 如果移植入一些能够增殖的细胞 , 比如把猪的干细胞移植到人体做骨髓移植 , 那么受体的整个免疫系统就要受到猪的基因库影响” 。
周新民认为:“来自异种供体的遗传物质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在宿主体内表达 , 是否会遗传给后代 , 是否会对人类进化造成不良影响 , 都是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
针对猪-人心脏移植手术 , 也有声音提出:接受猪心移植 , 是否会影响受体对自我的定义?
对此 , 刘瑞爽表示:“移植了一个猪的器官 , 并没有改变人的本质 , 人类的基因在患者身体中是主流 。 另外 , 他有人的认知 , 不能因为移植猪心便否定他的人的本质 。 但存在一种极端情况 , 比如给人移植猴脑 , 这就动了人类认知功能的基础 。 因此 , 从伦理角度看 , 大脑是不能移植的 。 ”
李先亮表示 , 对于接受异种移植后受体自我认知等伦理问题 , 他自己会“保有非常谨慎的态度” 。 他说:“生命从出生走向死亡是自然规律 , 为了延长生命可使用哪些科技手段 , 边界在哪里 , 值得深思 。 ”
此外 , 异种器官移植或许只是解决问题的可能方向之一 。 受访专家表示 , 异种器官移植之外 , 用含有活体细胞的“生物墨水”3D打印人体器官 , 利用患者自体细胞培养器官等技术也在同步发展 , 都将为解决器官供求失衡问题做出有益尝试 。
【手术|瞭望 | 全球猪心移植第一人去世,异种器官移植攻守何从】郭可泉进一步表示 , 人类社会知识的扩增 , 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需要更长的人类寿命来传承文明 。 “至于运用科学技术打破对原有生命长度的限制到底有没有意义 , 目前掌握的科技还远远未到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刻 。 等到人类能活到150岁的时候 , 再来探讨它也不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