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当医疗科技力有不逮时,期待奇迹不如在尊严中顺其自然

“母亲最后的两个多月 , 我们把她从医院接回家里 , 看到她每天在那里喘气 , 痛得大喊大叫 , 全身水肿 , 心里觉得特别难受 , 但是我们也没有别的办法给她减痛 , 三姐弟只能丢下工作和家庭24小时轮流照顾 。 然而在她日复一日地痛苦嚎叫中 , 我们无法睡觉休息 , 疲惫不堪 , 暴躁易怒 , 甚至一度希望母亲早点解脱我们也早日解放 。 看着痛苦的母亲和煎熬的我们 , 我开始怀疑 , 最后的时光让她在家里度过 , 或许是个错误 。 ”
——来自一位临终患者家属
又到清明节 , 在这个风清景明 , 慎终追远的节日 , 我们也更有勇气谈谈死亡这个话题 。 三姐弟的境遇 , 是目前大多数癌症晚期患者家庭的缩影:患者身心受尽病痛折磨 , 家属因缺乏照护技能不知所措 , 且陷于床前的煎熬照顾和即将到来的分离痛苦中 。
怎样才能让逝者善终 , 生者善别?不禁引人深思 。 近年来 , “临终关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 在生命的最后一程有质量地活着、有尊严地离开 , 成为很多人的心愿 , “安宁疗护”由此应运而生 。 广东祈福医院专门设置了肿瘤五科 , 即“颐养病区” 。 在这里 , 医生、护士、社工、心理咨询师、专业志愿者配合无间 , 给予临终者及其家属在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精神关怀 , 让生有所望 , 死有所依 。
爸爸去世后 , 她加入安宁疗护志愿者团队
“虽然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 但我想能活一天就活好一天 。 ”
80岁的罗伯伯肺癌晚期 , 全身多处转移 , 疼痛难忍 , 不能正常行走 , 手术伤口无法愈合 , 神志不清 , 女儿想让爸爸在最后的时光舒服一点 , 医生建议她“去祈福医院” 。
入住后 , 广东祈福医院肿瘤五科/颐养病区主任吴小兰邀请骨科、神经外科、药剂师、麻醉科、神志病科等多学科会诊 , 为罗伯伯制定镇痛治疗和舒适护理方案 。 疼痛得到缓解 , 伯伯的睡眠质量、胃口随之转好 , 精神、营养逐渐跟上 , 手术伤口竟慢慢愈合了 。
吴小兰认为 , 针对晚期癌症患者 , 借助严格的疼痛管理、症状管理、舒适照料等医疗手段 , 减轻患者的疼痛、恶心呕吐、腹胀、呼吸困难、乏力等不适感 , 是安宁疗护的第一步 。 只有先解决身体上的痛苦 , 才能去开展“心”和“灵”的疗护 。 此外 , 让患者活着更有尊严 , 也是安宁疗护的重点 。
罗伯伯还有严重的便秘 , 原本由责任护士按时给他做灌肠、粪便处理 , 但当他神志清醒时 , 就会拒绝 。 细心的护士发现 , 伯伯实际上是自尊心使然 , 觉得让别人帮忙处理粪便很难为情 , 宁愿自己忍着便意 。 肿瘤五科/颐养病区护士长李景秋没有点破这个事实 , 邀请康复科医生一起协助伯伯做床边锻炼 , 以恢复他的腿部肌力 , 渐渐地伯伯可以下床 , 选择自己更能接受的排便方式 , 在维护了自尊心的同时 , 也解决了便秘问题 。
女儿|当医疗科技力有不逮时,期待奇迹不如在尊严中顺其自然
文章图片

罗伯伯的女儿特地给李景秋护长发来感谢
女儿|当医疗科技力有不逮时,期待奇迹不如在尊严中顺其自然
文章图片

护长陪伴患者练习使用移动坐便器
伯伯的最后一次生日 , 病区特意为他策划了生日会 , 给他带上有趣的道具、一起吹蜡烛切蛋糕 , 女儿看到父亲和医务人员、志愿者的开心合照后哽咽:“虽然知道爸爸终要离开 , 但只要当下活得开心 , 我们就满足了 , 这些温馨的画面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