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大肠癌发病率上升,死亡率下降?几岁开始检查?有3症状应就医( 二 )


另外 , 幼年期过多的抗生素暴露是否影响肠道菌群 , 进而增加大肠癌风险近期也受到讨论 。 观察研究发现 , 1960年后出生的人群 , 由于医疗开始普及、抗生素广泛使用 , 肠道菌的多样性可能遭抗生素破坏 , 导致幼童时期接触较多抗生素者 , 长大后可能增加大肠癌风险 , 但未有明确定论 。

目前来说 , 40至49岁的青壮年人群 , 如果有抽烟、肥胖、不运动、爱吃红肉、男性等风险因素 , 都应提高对大肠癌的关注度 。
大肠癌与饮食有关?建议如何预防?红肉在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大肠癌第一级致癌物中 , 尤其是以烧烤方式烹调的红肉或培根火腿等加工肉品 , 最好避免天天食用 , 应多摄取白肉、鱼肉减少患病风险 。 另外 , 过去曾针对快餐店分布与癌症地图对比 , 发现西式快餐较密集的地区 , 大肠癌发病率相对偏高 。
预防大肠癌最好的方式 , 建议多吃新鲜蔬果 , 尤其是抗氧化效果强的食物 , 例如花椰菜、红薯、菌菇类、葡萄、深海鱼类、姜黄等 。 也要注意正常作息 , 多运动及多喝水 , 而定期筛查更是重中之重 。

大肠癌与息肉有关?大肠息肉未必就是大肠癌 。 50岁以上的人群 , 约一半会有增生性息肉 , 与大肠癌无关 , 而有近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会有腺瘤性息肉 。 腺瘤性息肉是肿瘤性息肉 , 大于1公分或显微镜下观察有绒毛成分就属于高风险腺瘤 。 目前医疗科技尚无法预测何者会变大或癌变 , 因此只要在大肠镜下判断为腺瘤性息肉 , 都会进行预防性的切除 , 避免未来演变成癌病灶 。
一般情况下 , 并不鼓励密集进行大肠镜检查 , 而是粪便潜血阳性者再做大肠镜检查 。 越来越多的证据发现 , 即使息肉大于1公分 , 只要切片确认没有癌变风险 , 3年后跟踪检查即可 。 腺瘤性息肉三颗以下且无任何大于一公分的病灶 , 则5年跟踪检查 。

不过 , 如果切片化验发现息肉细胞中含有绒毛成份或是高度细胞异型 , 就被视为高风险性的腺瘤性息肉 , 即使当下切除 , 也很容易再在其他部位长出新的病灶 , 就需要比较短的间隔时间来观察 。
大肠癌目前的治疗方式?一定需要化疗吗?大肠癌治疗方式视病期而异 , 0期的大肠癌只需内窥镜切除即可;1期肿瘤以手术为主;2期大肠癌肿瘤侵犯程度较深 , 但尚未侵犯淋巴 , 也是以手术治疗为主;3期大肠癌表示肿瘤已侵犯淋巴结 , 手术切除后仍须视作癌细胞可能已在血液中扩散 , 必须加做化学治疗;4期则表示肿瘤已有远端转移 , 现今以化学或靶向治疗为主 。
大肠癌因病人数众多 , 国际都已有统一标准化的治疗方式与药物组合 , 也已经过临床试验证实疗效 , 不必担心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的问题 。 现今医学发展趋势是精准医疗 , 希望将治疗用在真正可以得到帮助的病人身上 , 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与无效治疗增加病人身体与经济负担 。

现今晚期大肠癌正确用药缓解率可达7成 , 疾病控制率达9成 。 意即配合化疗可使7成病人肿瘤缩小 , 在化疗情况之下9成病人的肿瘤不会扩张 。 另外 , 每个大肠癌病人的基因表现不一样 , 都用一样的治疗模式不合时宜 。
总之 , 防治大肠癌的王道 , 仍在于定期筛查与及早发现 。 一旦确诊大肠癌也不必气馁 , 大肠癌属于预后相对良好的癌症 , 患者只要避免危险因素 , 注意饮食正常、多运动 , 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 仍是减少复发风险、保住治疗效果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