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NEJM:三岁看老!根据近4万人长达35年的随访数据分析发现,孩童时期这五个危险因素与成年后患CVD相关丨临床大发现

如今 , 对于小屁孩儿们来说 , 除了学习、才艺、礼仪等综合素质上的教育 , 就连心血管疾病(CVD)等人到中年才会担心的健康问题都要“从小抓起” 。
近日 , 一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文章提出 ,早在孩童时期 , 就可以通过一些心血管危险因素 , 来预测成年后CVD患病风险[1] 。
【相关|NEJM:三岁看老!根据近4万人长达35年的随访数据分析发现,孩童时期这五个危险因素与成年后患CVD相关丨临床大发现】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 David R. Jacobs Jr. 博士及其同事 , 根据近4万人长达35年的随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 , 孩童时期(3-19岁)如果体重指数、血压、胆固醇、甘油三酯偏高以及有吸烟习惯 , 与成年后(尤其是40岁之前)发生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相关 。
相关|NEJM:三岁看老!根据近4万人长达35年的随访数据分析发现,孩童时期这五个危险因素与成年后患CVD相关丨临床大发现
文章图片

论文首页截图
2019年时 , 全球大约有1790 万人死于CVD , 占全球死亡人数的32% , 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2] 。
CVD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健康的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 , 是广大中老年人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 。 而有研究表明 ,其实人在青少年时期就会出现冠状动脉钙化[3,4]、颈动脉内中膜增厚[5-7]等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 。
但是 , 是否有必要从孩童时期起就开始防范心血管出毛病 , 要想通过相关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来验证这一点 , 着实有点难 。 首先 , 要想记录一个人从孩童时期到成年时期 , 需要很漫长的随访时间;其次 , 有多少人的心血管会出问题也很难预测 , 因此对样本数要求较高 。
相关|NEJM:三岁看老!根据近4万人长达35年的随访数据分析发现,孩童时期这五个危险因素与成年后患CVD相关丨临床大发现
文章图片

于是 , 研究者们采用了跨世纪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国际儿童心血管队列(i3C)的数据[8,9] , 共纳入来 自澳大利亚、芬兰、美国的38589名儿童或青少年(3-19岁) , 前瞻性地分析孩童时期的危险因素与成年后CVD患病风险之间的关联 。
研究者们在收集参与者个人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总胆固醇水平、甘油三酯水平以及吸烟情况后 , 根据其年龄和性别进行调整 , 计算各项指标的偏差得分(Z评分) , 以及这5项指标的综合评分(吸烟情况的Z评分按照“0=不吸烟;2=吸烟”来算) , 使得各项危险因素或综合危险因素的风险比(HR)具有直接可比性 。 分值越高 , 代表相应的指标水平越高 。
中位随访时间长达35年内 , 共发生524起心血管事件 , 其中有319起为致死性心血管事件 , 发作时的平均年龄为47岁 。
经多种统计模型分析后 , 研究者们发现 , 在孩童时期 , 总胆固醇、BMI、收缩压、甘油三酯偏高(Z评分≥0)以及有吸烟习惯 , 与成年后CVD患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 。
具体而言 ,总胆固醇、BMI、收缩压、甘油三酯这4个CVD风险因素的Z评分每增加1分值 , 就与成人后发生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30%、44%、50%、61%相关(HR 1.30;95%CI 1.14-1.47)(HR 1.44;95%CI 1.33-1.57)(HR 1.34;95%CI 1.19-1.50)(HR 1.50;95%CI 1.33-1.70) 。 而 与不吸烟相比 , 吸烟与成人后发生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61%相关(HR 1.61;95%CI 1.21-2.13) 。
如果将这5项危险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 则 有超过半数的孩子(59%)综合危险因素分值较高(≥0) , 与那些分值较低的孩子相比 , 他们成年后CVD患病风险更高 。综合Z评分每增加1分值 , 就与成年后发生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增加171%相关(HR 2.71;95%CI 2.23–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