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一味奇妙的中药,抗炎抗肿瘤、抗凝抗血栓,还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中药|一味奇妙的中药,抗炎抗肿瘤、抗凝抗血栓,还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文章图片

中药|一味奇妙的中药,抗炎抗肿瘤、抗凝抗血栓,还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现代只要一提到“活血化瘀” , 就会不由自主的把红花桃仁两味中药排在第一位 , 尤其是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活血化瘀诸方 , 几乎都有桃仁红花两味中药 。 而真正将瘀血作为临床立论最早的却是医圣张仲景 , 在医圣张仲景的诸多方剂中 , 却从未出现过红花与桃仁同方配伍的情况 , 而红花仅在《金匮要略》中出现过一次 , 而且还加上了“疑非仲景方”的注脚 。
那么 , 问题来了 , 为什么后人要质疑“红蓝花酒”是疑非仲景方呢?是因为 , 红花在《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中都没有记载 , 而作为本草专著中最早记载红花的却是《开宝本草》 , 并将它列为中品[1
。 虽然西晋博物学家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 , 红花是“张骞得种于西域 , 今魏地亦种之” 。 但是《博物志》是一本类似《山海经》的志怪博物作品 , 因此 , 作为中医学术界 , 并没有直接将它作为参考依据 。 南北朝时期 , 《齐民要术》中也记载了“种红蓝花栀子” , 这也说明 , 红花最迟在南北朝时间已经开始人工种植了 。
《开宝本草》中对于红花的药效 , 不仅仅提到了“产后血运” , 还提到了“腹内恶血不尽、绞痛” , 对于用法 , 更是沿袭了《金匮要略》的“并酒煮服” , 这波操作怎么跟《金匮要略》惊人的相似!由此反推 , 《金匮要略》中所载“红蓝花酒”不应该“疑非仲景方” 。 而且后世不少名医都支持红花“酒煮”的方法 。 东汉末年 , 曹操(字孟德)“青梅煮酒论英雄” , 而张机(字仲景)“红花煮酒治百病” , 真是同一个时代 , 不同的行业 , 奏响“同一首歌”!

基于红花的应用及来源 , 当代也有学者指出 , 红花又名 “红蓝花” , 汉代张仲景 《金匮要略》中已有红蓝花酒的应用;且红花自汉代以来从地中海等地经 “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 不但作为染料 , 也早已入药 , 而从古至今所用的基原均以菊科红花C. tinctorius为主流[2
。 所以 , 我们再回过头去看 , 就会发现 , 中医最早使用红花 , 还真可能就是医圣张仲景 , 从《金匮要略》中所提到的红蓝花酒的主治功效中 , 就可以窥见一斑 。 原著所载 , “妇人六十二种风” , 以及“腹中血气刺痛” , 可以用“红蓝花酒” 。 而红蓝花酒的主要药物组成是“红蓝花一两” , 煎服方法是用酒“一大升” , 煎去一半 , 煮好的药液采用顿服的方式 , 如果一剂效果不理想 , 可以再煮一剂 。
后世医家对《金匮要略》的研究发现 , 红蓝花酒可以治疗胎死腹中 , 胎衣不下 , 急慢性肌肉劳损 , 砸伤、扭伤所致的皮下充血肿胀 , 褥疮 , 产后恶露不尽 , 产后腹痛 , 荨麻疹 , 痛经[3
等疾病 。 这与医圣张仲景红蓝花酒原方主治的病机是一致的 , 也体现了红花“活血通经、去瘀止痛”的临床作用 。 所以 , 综合历代医家的对红花作用的认识 , 以及文献方面的研究 , 红花在中药领域的应用 , 目前来说 , 始于张仲景 , 基本上是“实锤”了!
红花这个中药 , 自从正式扎根中医以来 , 历代医家都对它颇有独到见解 。 我们先来看看明代四大本草著作中 , 对于红花的主要作用记载 。 《本草蒙筌》指出 , 红花“惟入血分 , 专治女科” , 并进一步指出它在女科领域的强悍作用 , “下胎死腹中 , 为未生圣药” , 这是基于产前;“疗口噤血晕 , 诚已产仙丹” , 这是基于产后 。 《本草纲目》中指出 , 红花“行男子血脉 , 通女子经水” , 把红花的运用领域 , 不局限于女性 , 男性也是可用的 。 《神农本草经疏》指出 , 红花“乃行血之要药” , 对它后续在活血化瘀领域的广泛应用“点醒”了谜题 。 《本草汇言》把前面三家的核心要义进行了归纳总结 , 指出 , 女性“临产诸证” , “非红花不能治”;女性“产后诸证” , “非红花不能定”;无论男女 , “气血不和之证” , “非红花不能调” 。 不难看出 , 红花的作用 , 的确非同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