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精神问题”的迷雾,听见她们的心声

拨开“精神问题”的迷雾,听见她们的心声】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IE别的(ID:biede_) , 作者:sojulee , 编辑:madi , 原文标题:《我的心中有一片雾 , 名为“精神问题”》 , 图片由Jidi提供
16岁时 , 我第一次坐在医院的临床心理科诊室里 , 和医生聊了一会儿 , 做了几个测试 , 最终收到“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 。
当时我竟然有些开心 。 因为来自医生的诊断终于可以让在门外等候的我爸相信 , 不 , 我不是一时的心情不好 , 不是矫情与脾气 , 我是真的觉得自己哪儿出了问题 。 而我的感觉是正确的 。
为确诊而“欢庆” , 这让人难以理解或易遭人批评 。 所以 , 我想 , 我的这份喜悦或许是罪恶的 , 没有人会和我一样 。 将它深藏了数年后 , 我终于找到了一位拥有共感的朋友 , 她的名字是思瑶 。 而我与这位朋友素未谋面 , 是在一部关于精神健康的纪录片《心海迷雾》中“遇见”了她 。
“心海迷雾”——这个朦胧得柔软的片名 , 却承载着沉重的议题:精神健康 。 这部来自JidiGuo的纪录片记录了来自中国不同地区、患有不同心理/精神疾病的三位女性的生活 。 在50多分钟的内容里 , 没有相关的医生或专家严肃解释发病机制 , 也未罗列任何精神疾病数据 , 镜头只是跟着三位女性 , 走入她们的生活 , 记录她们的口述:是什么引发了一切 , 她们如何感知到这一切 , 疾病降临以后 , 她们如何面对 , 她们身边的人如何帮助……
拨开“精神问题”的迷雾,听见她们的心声
文章图片
在B站搜索“抑郁症纪录片” , 跳出来的结果基本都围绕着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医学如何对抗抑郁等相关 , 关于患者的生活记录并不多 , 留存患者口述的更少 , 而且点击量大多不如那些邀请到专家来和你详谈的成熟纪录片 。 而第一手感受是重要的 , 或许它能引领从未经历、也未了解这一切的观众知晓患者的真实想法为何 , 不再将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印象停留在虚构作品的戏剧化效果中 。
他们是怎样的?他们的想法是什么?他们做了怎样的自救努力?在Jidi的《心海迷雾》中 , 你或许能看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 我想 , 它是在“感受”——这片仍不够丰足的领域中的重要补充 。
看完这部片子后 , 我采访到了导演与制片人Jidi , 和她聊了聊这部片子的起源、拍摄过程 , 还有Jidi自己从零摸索的纪录片生涯 。 顺便向她表达了我为什么这么喜欢这部有点粗糙的纪录片 。
从空白开始 , 学习拍片
Jidi并非专业的纪录片导演 。 出生于吉林长春的她在四岁时移居荷兰 , 并在当地生活至大学毕业 , 直到23岁才返回国内 。 目前长期定居上海的她有一份与纪录片行业间隔甚远的品牌咨询、市场调研工作 , 拍摄纪录片更像是Jidi在工作之外的爱好 。
在影像之前 , Jidi的爱好是文本 。 从小开始 , 她喜欢通过组织、书写文章去观察与研究自己不太熟悉的人群与话题 。 后来她意识到文字的有限性 , 遂走入影像领域 , 试着用影像来传达文字无法表达的感觉 。 于是 , 从空白开始 , 逐渐摸索成型 。
2017年 , Jidi拍摄了第一部纪录片《BehindtheBelt》 , 这部片子主要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之下 , 中国对肯尼亚当地产生的文化影响 。 Jidi在片中主要担当着制片人角色 。 2020年 , 她开始拍摄自己的第二部片子 , 也就是聚焦于精神健康话题的《心海迷雾》 。 在这部片里 , Jidi开始尝试不同的角色 , 同时担任导演与制片人 。
拨开“精神问题”的迷雾,听见她们的心声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