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造推荐官|俚岛排队油炸糕

本文转自:齐鲁壹点
我是山东手造推荐官 , 我推荐荣成市特色名吃俚岛排队油炸糕
荣成市俚岛油炸糕 , 皮脆香甜软糯 , 是享誉四方的地方特色名吃 , 2009年被批准为荣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山东手造推荐官|俚岛排队油炸糕
文章图片
传承人杨新军在炸油炸糕(图片来源:齐鲁晚报)
“杨唤子”与油炸糕
俚岛油炸糕 , 创始于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间)荣成市俚岛镇小耩村 , 创始人李有忠 。 后来 , 李有忠以“李氏包子”为主业 , 将油炸糕手艺传给第二代传承人杨广力 。 俚岛油炸糕的第一代创始人和第二代传承人 , 将油炸糕手艺流传下来 , 带动了当地许多人炸油炸糕 , 成为俚岛油炸糕的一段文明史话 。
杨新军 , 1956年生 , 俚岛镇俚岛村人 , 系俚岛油炸糕第四代传承人 。 杨新军说:“其实 , 俚岛油炸糕的传承和兴盛 , 主要靠我母亲杨淑英 。 我母亲1920年生于俚岛镇后疃村 , 乳名“唤子” , 人称杨喚子 。 我母亲之所以叫唤子 , 是因为我姥爷和姥姥第一二胎连生两个女儿 , 期盼能生一个儿子 , 于是给我母亲起名唤子 , 意思是能召唤来一个儿子 。 果不其然 , 姥姥第三胎生了个儿子 。 母亲20岁时嫁到俚岛镇颜家村 , 后搬到俚岛村居住 , 2010年去世 。 我母亲心灵手巧 , 从小受我姥爷和姥姥的熏陶 , 学会了油炸糕手艺 。 自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 , 我母亲在俚岛炸制 , 依靠这个当年的港口重镇和繁华集市出售 , 历经40年 , 创出俚岛杨氏油炸糕品牌 。 在俚岛镇 , 一提“杨唤子” , 就知道是油炸糕 , 杨唤子成了油炸糕的代名词 。 “
杨新军说:“按先师规定 , 俚岛油炸糕秘方技艺传男不传女 。 可我母亲兄弟姐妹三人 , 弟弟和姐姐从小远去大连谋生 , 母亲留在家里照顾姥姥和姥爷 。 母亲为了生计 , 开始专心学习炸制油炸糕 , 因姥爷眼前没有了儿子 , 只好让母亲继承技艺 , 因此杨氏油炸糕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规定 。
杨新军说:“我是从小吃着母亲炸得油炸糕长大的 , 对这门技艺很感兴趣 , 经常帮母亲烧火、和面、学习制作秘诀 , 掌握了独特技艺 , 成为继母亲后的第四代油炸糕传承人 , 自1978年坚持至今 。 ”
山东手造推荐官|俚岛排队油炸糕
文章图片
香甜软糯的油炸糕
手工制作 , 工艺严格 , 选料考究 。
杨新军制作的油炸糕 , 形状为直径5厘米和8厘米的扁园饼 , 8厘米的适用于隆重的婚庆等活动 , 5厘米的平常食用 。 油炸糕的特点是:皮薄而脆 , 外酥内嫩 , 香甜软糯 , 油而不腻 , 百吃不厌 。
油炸糕选料严格 。 主要原料为:上等新小麦面粉、糯米粉、山泉水 。 辅料为红糖、大枣、花生油 。
油炸糕的制作方法 , 必须手工 , 精心制作 , 步骤如下:
1、选择新小麦面粉 , 用细孔小箩将面过筛子 , 使面粉细腻 , 无杂质 。 糯米粉同样使之细腻 , 白净 。 制作时面粉与糯米粉比例为7:3 , 水适当 。
2、净化水 , 第一天晚上将水放入容器内沉淀净化 , 12小时后再用 。
3、和面 , 将沉淀净化的水用铁壶烧开 , 按照一定的比例 , 倒入盛面粉、糯米粉的盆内 , 将面烫成七八分熟 , 搅拌揉匀 。 再把少许面粉用水调成糊状放入 , 同时手蘸凉水反复揉搓 , 注意撑握面的柔软度 。
4、做馅 , 选择上好红枣和红糖 。 将枣泡好 , 去皮 , 做成枣泥 , 再掺入红糖揉成馅 , 馅中也可掺入少量面粉 。 红枣和红糖的比例约6:4 。
5、备油 , 最好选用新花生油 , 无杂质 , 色泽金黄、清透芳香 。 倒入锅中烧到七至八成热 , 等待油炸糕下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