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成长经历,都刻在牙齿的“年轮”上( 二 )


列文虎克——如今以形容词的姿态风靡全网的荷兰最强观察者——曾于17世纪借助能放大数百倍的自制显微镜观察牙齿结构 。 1677年 , 这位与巴斯德共享“微生物学之父”美名的“显微镜教父”绘制了牙釉质的显微草图[5] 。
之后 ,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观察并绘制牙釉质 , 不过他们各有各的叫法 , 例如显微解剖学和组织学的双料祖师爷、意大利生物学家马尔切罗·马尔皮基(MarcelloMalpighi)称牙釉质为“substantiafilamentosa”(丝状物质) , 而在苏格兰牙医罗伯特·布莱克(RobertBlake)的口中 , 牙釉质名为“cortexstriatus”(线状皮质)[5] 。
你的成长经历,都刻在牙齿的“年轮”上
文章图片
罗伯特·布莱克绘制的大象臼齿切片 , 字母e代表cortexstriatus , 即牙釉质 。 [5]
无论叫“橡果壳”还是“丝状物” , 都远不如“口腔珐琅”那般传神 。
牙釉质成分的95%以上都是矿物质 , 其中以羟基磷灰石为主 , 氟磷灰石等为辅;它拥有号称仅次于金刚石的硬度 , 科学家发现牙釉质所承受的咀嚼压力与地壳压力共享同个测量尺度;它对冷热骤变和酸碱波动的忍耐力令人赞叹 , 它那洁白无瑕而又半透明的容颜更是无可指摘 。
对于被它牢牢包覆的牙本质来说 , 牙釉质是完美的珐琅 。
当然 , 口腔珐琅的工艺一点儿也不正统 。 它的制釉和上釉环节并不借助外力而是自主完成 , 它也不会经历高温焙烧——这听起来似乎少了点凤凰涅槃式的英雄色彩 , 但你如果真正了解牙釉质形成过程 , 或许会感受到那个微观生命世界的奇美 。
在述说口腔珐琅的自我实现故事之前 , 我们需要花费一定笔墨介绍它的组织结构 。
釉柱与微晶
按照口腔组织学的定义 , 牙釉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釉柱(enamelrod) , 数以百万计 , 呈细长柱状;釉柱横剖面则为锁眼形状 , 有一个较大的头部和一个细长的尾部 。 每条釉柱由数以百万计的磷灰石微晶组成 。
你的成长经历,都刻在牙齿的“年轮”上
文章图片
釉柱结构示意[6]
一个釉尾的左右两侧挨着两个釉头 。 相邻的釉头釉尾间存在明显间隙 , 间隙内填充着釉柱间质(interrodsubstance/enamelcement) 。 柱间质成分当然也是微晶了 , 但其整体结构不如釉柱本身致密 。 柱间质构成的弧形边界被称为釉柱鞘(enamelrodsheath) 。
你的成长经历,都刻在牙齿的“年轮”上
文章图片
扫描电镜下的釉柱和釉柱间质[7]
釉柱从牙本质和牙釉质的分界面 , 即牙本质釉质界(dentinoenameljunction , 简称DEJ) , 出发并贯穿至牙表面 , 但釉柱生长的行程并不完全呈直线:近表面1/3的釉柱较直 , 称直釉;而靠内2/3的较弯曲 , 称绞釉(gnarledenamel)——尤其在切缘/牙尖部位 , 釉柱绞绕弯曲的情况更显著 。
因此若只从形态层面讲 , 称绞釉为“釉条”似乎更妥当 。 (本文所用的几处示意图中 , 釉柱看起来好像全程都是直线 , 然而这并非真实情况 。 )
你的成长经历,都刻在牙齿的“年轮”上
文章图片
显微镜下的绞釉[7]
另一方面 , 牙釉质不同部位的釉柱排列方式不尽相同 。 例如牙齿窝沟区域的釉柱是从DEJ出发 , 向窝沟底部集中 , 呈聚拢状;而靠近牙颈部的釉柱则大多水平排列 。
你的成长经历,都刻在牙齿的“年轮”上
文章图片
不同区域釉柱的不同排列方式丨作者供图
大致了解牙釉质内部结构以后 , 我们似乎可以做出这样的概括:口腔珐琅的形成过程 , 就是以牙本质作胎体 , 向外生长无数条紧密排列的釉柱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