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经历过“非典”的我,对北京这轮疫情没那么恐惧 | 封控日记

日记|经历过“非典”的我,对北京这轮疫情没那么恐惧 | 封控日记
文章图片

▲2022年4月25日 , 朝阳区老君堂社区核酸检测现场 。 作者供图
两年多的时间 , 这是疫情第一次离我这么近 。
是的 , 我长期居住的朝阳区 , 已经被确定为本轮北京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 。 据4月26日官方通报 , 4月25日 0时至24时 , 北京新增32例本土确诊病例 , 其中的大部分都在朝阳区 。
但是 , 当垡头西里最先传出有确诊病例的时候 , 我并没有特别在意 。 毕竟 , 疫情起起伏伏两年多 , 到今天 , 已经常态化的不仅是疫情防控 , 还有人们对待疫情的心态 。
而且 , 两年多时间里 , 我们这个偏居东南四环的社区 , 似乎一直安然无恙 , 连密接都没有过 。 这也让人有一种疫情离我有点远的错觉 。
直到横街子和潘家园也先后传出有确诊病例的消息时 , 我心里才咯噔了一下:我们的社区被三面包围了 。
社区微信群里的相关消息 , 随即多了起来 , 有人开始转发一些超市里人头攒动的视频 , 以及真真假假的囤货攻略 。 气氛开始有些紧张 , 社区也第一时间行动起来了 。
4月22日晚上10点 , 社区发出第一份通知 , 要求收到去过或者经过垡头西里、松榆东里及周边短信的居民 , 暂时居家不要外出 , 等待后续统一安排 。
4月23日早上6点 , 社区又发出本轮疫情的第一份全员核酸检测通知 。 该来的还是来了 。 但我们社区并不算是封控 , 除了要求全员核酸检测 , 目前也没有其他特别管控措施 , 出入也都正常 。
作为一个2003年北京“非典”疫情的亲历者 , 我对囤货其实没什么概念 , 依稀记得的只是当年抢盐已成笑话 , 以至于今天还有人借着疫情发出“灵魂之问”——“非典”那年 , 你抢的盐吃完了吗?
所以 , 人头攒动的超市景象和真真假假的囤货攻略 , 似乎都可以一笑而过 。 但为了配合全员核酸检测要求 , 我还是向单位打了居家办公申请 。
4月23日 , 是我居家办公的第一天 , 也是疫情两年多来的第一次 。
在家忙完工作 , 到下午再去做核酸检测 , 发现排队的人并不太多 , 人们也都安安静静地 , 整个流程轻车熟路 , 不到20分钟 。 排在我身后的一个年轻人 , 口罩没盖住鼻子 , 我提醒后 , 他赶紧把口罩拉上去 , 抱歉一笑 。
我想 , 这也是一种常态化吧 。 尽管疫情反反复复 , 尽管奥密克戎来势汹汹 , 但安安静静的人们 , 心里已经有了足够的信任 。
【日记|经历过“非典”的我,对北京这轮疫情没那么恐惧 | 封控日记】毕竟也两年多时间了 , 相比疫情之初 , 我们今天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与办法来从容应对 。 加上人们的平和心态与积极配合 , 相信北京这次仍然能再一次跑赢奥密克戎 。
回家路上 , 我犹豫了一下 , 要不要顺路也去囤点东西呢?但新鲜蔬菜囤不住 , 而米面油家里还有一些 , 够吃一阵子了 。
朋友圈有封控小区的人晒出照片 , 说保供蔬菜都送上门了 , 自己囤的菜还没开始吃 , 而且看见北京市菜篮子工程的社区蔬菜直通车也开进来了 。 北京这种应急保障能力 , 打消了我跟风想囤货的念头 。
最后 , 我去水果店买了些能放的苹果 。 普通红富士仍是4元一斤 , 年轻的水果店老板一如既往地热情推荐应季水果 , 现在是大樱桃 。 其他水果也都是并不缺货的样子 , 价格没有太大变化 。 旁边的蔬菜店 , 也在继续用小喇叭推销 , “蒿子秆 , 五块钱两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