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等级示意图: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等级是怎么回事呀

【科举制度等级示意图: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等级是怎么回事呀】古代科举制度分为六级:童生(第一级县试)——刚开始学习的小孩 。相当于高中毕业科举制度等级示意图 , 因为他们可以算是有学问的人 。

科举制度等级示意图: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等级是怎么回事呀

文章插图
秀才(第二级府试)——最低级的考试合格者称为生员 , 也叫秀才 。相当于高中毕业 。
举人(第三级院试)——生员(秀才)应三年一度的乡武 , 合格者称为举人 。相当于大学生或研究生 ,  因为他们毕竟是从众多的秀才中脱颖而出的 。
贡士(第四级乡试)——参加全国范围科举考试(会试)及格后获得的资格 ,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
进士(第五级会试)——举人参加在北京的会试殿试 , 合格者称为进士 。确切地说 , 它是一种类似职称月举行 , 所以也叫春闱 。参加考试的人必须是举人 , 考试合格后就是准进士 , 待殿试合格后 , 则为进士 。
探花(第六级殿试)——殿试第三名称探花 。
榜眼(第六级殿试)——殿试第二名称榜眼 。
状元(第六级殿试)——南宋以后 , 殿试第一名称状元 。绝对不能说相当于博士 , 因为博士太多了 , 而状元几年才出一个 , 至少应该相当于院士 , 如果状元可以说是一种荣誉的话 , 那就应该相当于现在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 , 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 , 科举制在我国一共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 , 旨在为国家选拔人才 , 使很多底层的人民能够进入国家管理层 , 并且使读书人能快速进入上层社会 , 从而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 。科举制也打破了以前人们依靠门阀氏族当官的特殊方式 ,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
一般情况下考试要经历乡试、会试、殿试 。他们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 只有参加了乡试成为举人才有资格参见会试 , 而会试中会录取前三百名 , 被称作贡士 , 所有贡士有资格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 。
但是要参加乡试之前您必须要有秀才的身份 , 在古代这个身份的得来极为不易 , 有些人终其一生也不能获得一个秀才的身份 , 一方面秀才是一个读书人进入仕途的起点 , 只有获得秀才身份才能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 , 从而真正进入自己的仕途之旅 , 另一方面成为秀才在古代可以拥有不同于平民的特殊地位 。秀才不用服徭役;秀才可以免费在官办的县学里面读书;秀才可以穿长衫;秀才也不用给当地官员行跪拜礼 , 仅需作揖即可 。
要成为秀才需要参加童生考试 , 而童生考试 , 依次又需要县试、府试、院试三级 , 院试合格者成为秀才 。成为秀才参加乡试 , 在省城举行 , 三年一次 , 考中者称为举人 , 第一名就是我们熟知的解元 。成为举人可以参加会试 , 考中的成为贡士 , 第一名被称为会元 。最后就是这些贡士参加殿试 , 考中的被称为进士 , 而进士的前三名就是大名鼎鼎的状元、榜眼、探花 。自此这些进士成为天子门生 。
两者之间的区别大了去了 , 目的也不一样 。不过 , 应试教育脱骨于科举考试 , 并且有所发展和完善 。
应试教育和科举考试设计的初衷不同 。应试教育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 , 进而为国家培养一些各行各业的人才 。而科举考试的出现 , 只是为了补充官僚体系 , 吸纳有用的人才为统治阶级服务 , 继而打击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所垄断的“九品中正制” , 最终实现巩固国家政权的目的 。
应试教育与科举考试的面向和范围不同 。应试教育面向的是全体人民 , 范围是全国所有适龄人员的教育 , 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 。科举考试的面向只是针对“读书人”群体 , 范围有限 , 常常受限于家庭的财力、获取的信息 , 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比如 , 应试教育在当下已经延伸到了全国的每一个角落 , 上不起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很少 。而在古代 , 参加科举考试的人 , 大多非富即贵 。如此 , “寒门出贵子”的几率非常少 。因为 , 寒门学子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 , 去支撑自己参加科举考试 。
要知道 , 科举考试发展到后来 , 程序越来越繁琐 , 层级也分成三六九等 。从乡试到府试再到会试 , 一路所耗费的时间、财力不可估量 , 最后能不能过会试顺利“金榜题名”还是个未知数?这对于“寒门学子”来说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另外 , 受限于古代信息的不流通 , 导致一些关于科举考试的信息 , “寒门学子”接触不到 , 这也有可能会错失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由此可知 , 应试教育与科举考试所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 。应试教育实施几十年来 , 成绩相当的亮眼 。不但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 支援了国家的建设 , 而且给了所有人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 共同书写了国家与个人成长相契合的“新时代典范” 。这样看来 , 实施了上千年的科举考试 , 所产生的影响没有应试教育那么广泛和深远 。
总之 , 应试教育脱骨于科举考试 , 继承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 , 彰显的本质也几乎是相同的 。社会的发展 , 需要阶层的上下流动 , 来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从科举考试到应试教育的不断发展 , 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 阶层固化不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