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分湖南湖北的湖:为什么历史上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据正规史书记载:宋朝时期划分湖南湖北的湖,社会上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引申为“南方粮食和相关农作物”的丰收或丰产,全国“吃穿不愁”!为什么有这样的“谚语”呢?
??从唐至宋朝,南方战乱较少,中原人为避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加上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农业发展迅速,超过了北方 。
????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国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 。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地区,成为重要粮仓,因此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
??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开垦了许多茶园 。
??南方无战祸,森林没有受到破坏,又大量种植茶树等,有利于自然环境的养生,利于农作物生长 。
????史料载,北宋初年,福建就引进了“占城稻”,它耐旱涝,生长期短,且生长力强,稻穗长 。真宗时扩展推广到江南等地,深受农民欢迎 。真宗又令人在宫内种植,将稻穗在朝堂上展览,让百官都来观看 。
??宋朝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为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内涵,今天仍然有意义!
我们现今的省界通常以自然地形(山、河、湖等)为界,如河南、河北以分属黄河的南北而得名,湖南湖北以位属洞庭湖的南北而得名,山东山西以分属太行山的东西而得名等 。但却有这样的一个省份,其省份的得名却源於邻省的一座小县,这便是陕西省 。

划分湖南湖北的湖:为什么历史上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文章插图
陕西省简称陕或秦,“秦”我们都知道是源於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 。但“陕”却并不位於今陕西省境内,也即“陕省无陕” 。陕西之名最早源於西周初年,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 。” “陕”即位於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过去的陕县) 。陕东的地理概念更广,主要指成周地区及东方的各诸侯国 。至春秋战国时期,陕东也不常用,而多被山东(崤山之东)取代 。
划分湖南湖北的湖:为什么历史上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文章插图
对比陕东地区而言,陕西的地理概念就相对要小得多,在西周时期,主要指宗周地区,也即关中地区 。故陕西之名,在宋元时期,又被使用,北宋时期,在今陕西境内置陕西路 。元朝时期,设陕西行中书省,陕西之名沿用至今 。
划分湖南湖北的湖:为什么历史上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文章插图
陕县(陕州区)位於河南省西部,东与渑池县交界,西与灵宝市接壤,南与洛宁县毗邻,北临黄河与山西省平陆县隔河相望,其总面积为1609.73平方公里,人口约35万 。现辖4镇9乡,即:大营镇、原店镇、观音堂镇、西张村镇、张汴乡、张湾乡、菜园乡、张茅乡、硖石乡、王家后乡、西李村乡、宫前乡、店子乡等;
划分湖南湖北的湖:为什么历史上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文章插图
1957年,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在陕县境内兴建,自此诞生了一座新兴城市,三门陕市 。相传大禹治水时,凿龙门,开砥柱,在黄河中游这一段形成了“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而三门峡即由此得名 。
划分湖南湖北的湖:为什么历史上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文章插图
【划分湖南湖北的湖:为什么历史上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陕县(陕州区)的著名景点有:陕州地坑院、高阳山温泉度假区、空相寺、石壕古道、安国寺、甘山国家森林公园、雪花谷景区等等;
划分湖南湖北的湖:为什么历史上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