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二时半怎么说

古时候劳动人民把一白天黑夜划分成十二个时间段 , 每一个时间段叫一个时辰 。十二时辰既能指一天 , 还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 。十二时辰是中国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光出现的自然法则、天色逐渐的改变还有自己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生活方式而总结归纳、独创性于世间的 。下边一起看看古代十二时半怎么说?

古代十二时半怎么说

1、12点半:子时 。夜深 , 别名夜半、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3:00-01:00) 。中国的十二时辰以子时为代表 。十二时辰等同于24钟头 , 每一个时辰相当于2钟头 。《新唐书·历表》中明确提出:“古历分日 , 起于子半” , 以子时的中心点 , 即现如今零时(24时) , 为一日之始 。
2、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用 。汉朝被命名为夜深、鸡啼、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傍晚、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描述 , 以夜深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 , 一至三点为丑时 , 三至五点为寅时 , 先后递推 。
3、十二时由十二个特殊的时间也专有名词组成 。大家能从先秦时期的中国古书中溯寻出这种词句的历史渊源 。汉朝以前 , 这种称呼多也有不同的 , 直至汉朝太初年里 , 中国实行太初历 , “其以一日分十二时 , 而生肖为纪 。”(赵翼《陔余丛考》卷34)才基础定形命名 。十二时表时与众不同、有悠久的历史 , 是中华对人们天文历法的一大巨大贡献 , 都是绚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 。
【古代十二时半怎么说】有关古代十二时半怎么说的相关介绍就介绍到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