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毒|吴尊友:警惕新冠患者“间隙性排毒”( 二 )


隐匿性传播 。 关于隐匿性传播 , 有广义的概念 , 也有特指的概念 。 当某地疫情发生后 , 防疫系统尚未觉察到 , 在发现首例病例时 , 疫情已经“隐匿”传播了一段时间 , 这就属于广义概念的社会隐匿性传播 。 社会隐匿性传播的狭义概念 , 通常是指某个感染者 , 其传播链不清楚 , 找不到传染给他/她的上家 。
广义概念的隐匿性传播 , 需要通过加强疫情监测系统的灵敏性 , 能够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监测到 。 而狭义的社会隐匿性传播 , 是大家更关心的 , 需要具体分析 。 一听到社会层面存在隐匿性传播 , 大家就非常担心 , 以为社会上还有很多隐匿的感染者没有被发现出来 , 即使开展了多轮核酸筛查 , 还持续出现社会层面隐匿性传播 。 出现隐匿性传播 , 一般有两种可能 。
一是排毒时间相对比较短的无症状感染者引发的 。
一般来说 , 无症状感染者感染新冠病毒后 , 其排毒时间相对比较短 , 大约为3-5天 。 当无症状感染者 , 甲某 , 把病毒传染给健康人 , 乙某 , 在乙某被诊断新冠感染后 , 回头再找到感染者甲某时 , 甲某已经康复不再排毒 , 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 , 显示乙某为没有源头的隐匿性感染 。
二是间接接触造成的感染 。
尽管接触污染的物体表面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 , 仅相当于人与人近距离接触飞沫传播的千分之一 , 如果不注意手卫生 , 间接接触造成的感染 , 也往往成为没有源头的隐匿性感染 。 对于上述几种情景 , 可以通过高频率的多轮区域核酸检测手段 , 把社会层面的感染者 , 包括社会层面的隐匿性传播 , 挤压干净 。
对于连续多次都没有筛查出阳性的区域 , 核酸检测的频率可以放宽 , 比如一周一次;对于近期 , 比如三轮筛查 , 任何一轮中出现过阳性的区域 , 可以增加核酸筛查频率 , 一般要求每轮核酸筛查的间隔时间 , 要短于病毒传播的代间隔 , 奥密克戎毒株传播的代间隔平均为3天 , 即核酸筛查可以隔日检测或每日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