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首是谁:春秋五霸地图

春秋五霸版本很多的

春秋五霸之首是谁:春秋五霸地图

文章插图

春秋五霸之首是谁:春秋五霸地图

文章插图
历史贡献大的方面来说应该是这几条:
春秋五霸之首是谁:春秋五霸地图

文章插图
各国为了争霸开始大力发展生产改革春秋五霸之首是谁,极大的促进了历史的进程 。
春秋五霸之首是谁:春秋五霸地图

文章插图
逐渐摆脱周朝的奴隶制转而过渡到封建制度 。
春秋五霸之首是谁:春秋五霸地图

文章插图
这篇里面就交代《史记索隐》的版本
春秋五霸之首是谁:春秋五霸地图

文章插图
毕竟里面出现的五位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知名度较高 。
齐桓公(齐桓公)
就是管鲍之交里两位主角辅佐的公子小白,成为了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干了这么一件事情“尊王攘夷” 。这个影响可以说是很深远了,哪怕到现在都起着作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有这么一条共识:无论内部分歧有多严重,一旦外敌入侵,咱就一致对外 。
可以说是开了霸主的前提 。
晋文公(流亡的重耳)
和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退避三舍的主角,在外流亡十九年回国登基开创百年霸业 。晋文公算是开启了郡县制的萌芽,用贤人而非公族 。
秦穆公(秦穆公雕像)
秦晋之好就是说的秦穆公和晋献公(晋文公的父亲),千里马的故事主角也是秦穆公,秦穆公大胆运用非本国的人才,开创了后来秦国任用客卿制度的先河 。
楚庄王一鸣惊人楚庄王,“问鼎”这个词语的主角,史载,楚庄王借着讨伐陆浑戎到达洛的时候,在周都郊外阅兵,本来已经是大不敬的楚庄王甚至问了周王室周鼎轻重 。
楚庄王年轻时候沉稳有耐心,厚积薄发韬光养晦,等时机成熟一飞冲天带着楚国这只战车攘外安内,建立了霸业 。
宋襄公春秋大义的典范 。在礼崩乐坏的东周时期依然坚守着仁义的稀有国家 。小时候学历史都是把宋襄公当背景板来描述的 。
宋楚大战,宋军严阵以待,而楚军准备渡河,宋国子鱼建议趁楚渡河的时候攻击,这样可以大胜 。结果宋襄公说对面阵仗没摆好,我这是趁人之危不是君子所为 。结果楚军摆好阵势休息好,纷纷击溃了宋军 。
但是现在想想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有这么一个傻傻守护仁义的君王也是蛮罕见的 。
我是朝暮九歌,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来评论区聊聊你知道的春秋五霸故事 。
郑国在春秋初期就已经是“小霸”了,为何到后来会逐渐衰落?
春秋五霸之首是谁:春秋五霸地图

文章插图
一是郑国的位置不太好,西边是周王室,总不能抢天下共主的地盘吧,往下是楚国 。这是出了名的不讲理 。往东边是宋国,也是特别爱惹事的 。可以说郑国处四战之地,很难发展起来,我们看春秋真正的霸主国,都是占有一边 。这大概也是金角银边草肚皮的一个例子吧 。
另外,郑国在郑庄公小霸时,没有抓住机会扩张,到了郑庄公去世之后,郑国马上陷入了内乱 。最终导致了郑国的衰败 。
我在今日 头条有一个专栏叫《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把郑庄公去世后的事情聊一聊 。
桓公十一年的正月,姬寤生在恶曹与齐僖公以及卫宣公举行了一次会盟,当年的齐、鲁、郑三国,如今,鲁国已经被排除了出去,加塞进来一个卫宣公,对于这个安排,姬寤生是不太满意的,但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他是乐于接受的,因为一个好色的卫宣公显然比鲁国的国君要好控制得多 。
三国君主对去年秋天的攻鲁大战进行了回顾,总结了经验与教训,认为鲁国经过这次打击,绝不敢对纪国的事情插手,接下来,就是三国灭纪了,谈好之后,姬寤生开始返回新郑 。
这是他的最后一次外事活动 。在回来时,他就感觉特别的疲惫,这一年他已经五十六岁,在国君这个光荣的岗位上奋斗了四十三年,与母后斗,与弟弟斗,与天子斗,与强邻斗,其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 。但他知道,自己永远无法战胜时间 。
他意识到自己的大限就要来了,他的一生做过无数次选择,其中有错误的,但大多数被证明是正确的,可接下来要做的这个决定将是他人生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决定,如果犯错,他数十年的奋斗将化为灰烬,郑国的霸业也将无力为继 。
他要选择自己的接班人 。
世子忽作为嫡长子,是毫无疑问的候选人,但姬寤生却有另外的想法 。在与周桓王的长葛一战中,公子突精到的分析让他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如果把君位交到公子突的手上,是不是对郑国更好?
但世子忽又没有犯错误,当年自己的父亲没有因为个人的喜好另立弟弟段,自己要背道而驰吗?
最后,他实在选择不下,只好请来了大夫祭仲 。
在当年他封弟弟共叔段于京邑的时候,就确定了这位祭仲对自己的忠诚 。这么多年,这位祭仲也没有让姬寤生失望,在割周天子的麦、长葛大战周桓王、夜探天子行营以及许多对外事务上,祭仲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祭仲来了,他的年纪比姬寤生还要大,可显然,精神跟身体状态要比姬寤生好 。
姬寤生说:“我的四个儿子个个都有贵相啊!”
说完,姬寤生叹了一口气 。姬寤生的判断没有错,他的四个儿子确实都是一副贵相,能力也都不错,放到他国,都是一个国君的材料,但作为父亲的姬寤生不喜反忧,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
祭仲懂得国君的叹息,儿子一个比一个强当然是好事,但扎堆在一起就不太好了,毕竟郑国国君之位只有一个 。他同时也猜到,领导大概对接班人产生了一些想法 。
姬寤生说出了他的打算:“我想将国君之位传给突,你看可以吗?”
没用太多的思考,祭仲就给出了他的回答:“忽是嫡长子 。”
姬寤生点了点头,同意了祭仲的说法 。
据鲁国的史官(也就是左丘明)说,祭仲在最关键的时刻投了世子忽一票,是因为他跟世子忽的关系比较近,世子忽的母亲是邓国的邓曼,而将邓曼从邓国迎回来的正是祭仲 。
决定让世子忽继位后,姬寤生开始做进一步的安排,他对自己的儿子都是了解的,尤其是世子忽跟公子突,在他看来,他们都不太像自己,但他们又各有不同 。具体来说,世子忽有些木讷迂腐,看上去比自己还要迟钝 。而公子突冲动好强,永远都像长不大的小孩 。
要是自己去了以后,一个冲动的下属跟一个木讷的领导,这大概并不利于郑国国内的稳定 。于是,姬寤生安排公子突出国定居,地点选在了邻国宋国 。
宋国的国君宋庄公,当年还是叫公子冯的时候,在郑国住了十多年,而且公子突的母亲就是宋国雍氏的女儿 。让儿子突到宋国居住,至少衣食无忧了 。
这个想法是很好的,可是这个决定是错误的 。
姬寤生料到了世子忽跟公子突之间的矛盾,他立一放一的决定也是一个解决办法,但他选错了托付的对象 。
神秘的绑架案
姬寤生五月去世,世子忽继承国位,史称郑昭公 。七月下葬,九月的时候,祭仲去国内一个叫留的地方视察工作,半路上被宋国人劫持了,将祭仲抓到宋国之后,宋国威胁他,必须扶持公子突回国即位,不然就杀死你 。
于是,祭仲就领着世子突杀回了国内,将世子忽从还没坐热的国君之位赶了下来,扶持公子突为国君,史称郑厉公 。
这是一起十分蹊跷的绑架案,孔子又写得十分简略,让一直善于揣测老师心思的儒家子弟们也有些找不到北了 。
《春秋谷梁传》认为,这件事情的责任主要在祭仲身上,作为臣子,他应该为君主的危难而死,这是原则问题 。可祭仲这个人在这件事情上立场不坚定,还没上大刑,只是恐吓了两句,就当了叛徒 。
《公羊传》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评价,他认为祭仲简直就是郑国的贤相,因为他被抓住后,宋国人威胁他,如果不服从他们的命令,郑国国君也会死,郑国也一定会灭亡,如果服从他的命令,郑国可以以生易死,郑国也可以以存易亡 。
祭仲面对宋国人的恐吓,明白不如先答应对方,先把公子突迎回国,等以后有机会再重新把世子忽接回来 。当然,这样做的危险是万一以后没办法让世子忽重新回国,祭仲就要担当逐君之罪,但在国家利益面前,祭仲没有顾及个人的声誉,毅然答应了宋国的要求,而郑国也得到了保存,《公羊传》点评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权变了 。
就表面上看,《春秋谷梁传》的评价显得合情合理,祭仲要是不怕死,他就会大喊一声:“打死我也不从 。”然后咬舌自尽,干吗把公子突带回郑国,引得郑国大乱?而《公羊传》就显得有些莫名其妙,明明是祭仲干了坏事,怎么还贤上了?
尽管观点不同,但这两本书都没有说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祭仲这样一个老狐狸级的人物,会心甘情愿听从宋国的摆布呢?被抓为人质时,他可能被迫写下了保证书,但回到国内之后,他完全可以撕毁合同,向世子忽坦白,然后把公子突抓起来,顺便拉上齐、卫两国,再把宋国饱揍一顿 。
而祭仲没有这么干,他突然变成了扯线木偶,听从宋庄公的遥控,《公羊传》更说出祭仲不答应,郑国就要亡国,郑国国君就要死的话 。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下《公羊传》跟《春秋谷梁传》的区别 。
两本虽然都是《春秋》的解释性文件,也都是孔子的学生传下来的,但《公羊传》是齐国人传播与抄录的,号称齐学;《春秋谷梁传》是鲁国人抄录并传播的,号称鲁学 。也就是说,《公羊传》是外国留学生写的,《春秋谷梁传》是本国学生写的 。本国学生重视传统,外国留学生注重创新 。
搞懂了这个,就容易理解这两本书为什么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评价 。《春秋谷梁传》虽然知道祭仲有不得已的苦衷,但他毕竟干下了逐君的事情,所以说他是一个懦夫 。而《公羊传》却认为,他虽然干了逐君的事情,但毕竟是从大局出发,值得表扬 。
现在,我们再来看另一个关键的问题,为什么祭仲会听宋国人的摆布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搞清楚另一个问题 。
祭仲和世子忽的感情怎么样?要是祭仲和世子忽关系不好,说不定是故意跑到宋国求绑架求上刑,然后把世子突迎回来呢!
翻遍史书,你只能得出一个答案,祭仲跟世子忽的感情真的不错 。
祭仲是世子忽母亲的接亲人,他在最关键的时候投了世子忽一票,而在世子忽的成长过程中,祭仲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怀,尤其是在世子忽的婚姻大事上 。
祭仲屡屡劝世子忽把齐僖公的女儿娶了,他告诉对方,你要是没有强大的后援,将来一定当不上国君,而你的三个兄弟,个个都是君子之才 。
当然,世子忽把祭仲的忠言当成了耳边风 。
在史书中,还有一个小小的细节 。
夏五月癸未,郑伯寤生卒 。秋七月,葬郑庄公 。(《春秋?鲁桓公十一年》)
也就是说,姬寤生是五月死的,七月下葬的 。看上去没什么,但如果你了解春秋的丧葬礼仪就会明白这里有个大问题 。
【春秋五霸之首是谁:春秋五霸地图】在春秋,天子死了七个月后才能下葬,这是为了让天下的诸侯来参加追悼会;诸侯死了,要停五个月才下葬,以便盟国的诸侯来参加追悼会;大夫要停三个月;就是士这样的普通官员,也要停灵一个月 。
堂堂的春秋第一霸,姬寤生先生死了两个月,他的老朋友们都没来得及瞻仰遗容,就匆匆埋了 。这不得不让人怀疑,郑国国内局势比较紧张 。
而打开地图就会发现,祭仲被绑架的留地在今天的开封市附近,离郑国的政治中心新郑很远,处在陈、戴、曹、卫国的交会点上,这种地方大家都知道,一向属于治安盲区 。
作为姬寤生托孤的大夫,老国君刚死,新国君还不熟悉政务,国内的事情一大堆,他不好好留在新郑处理大事,跑到留邑去视察什么工作?
了解了这些,再看宋国人的威胁:不从其言,则君必死,国必亡 。
我们大概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祭仲可能并不是去留地视察工作,他是去跟齐国人谈判的,之所以跟齐国人谈判,是郑国国内发生了动乱,具体来说,就是公子突到了宋国以后,并没有安心流亡生活,而是与宋人勾结,以及利用在国内的势力,把他的哥哥,也就是郑国新任国君世子忽控制住了 。祭仲这才去跟宋国人接头谈判 。
在这次谈判上,因为宋国人跟公子突握有主动权,如果祭仲不肯扶立他,他就会刺死世子忽 。权衡再三,祭仲答应了宋国的要求 。
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真正的历史真相已经淹没在时光的细沙里,也许永远都不会露出它的面容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回国之后,祭仲扶助公子突继位,而世子忽也保住了性命,逃到了卫国,等待着东山再起的一天 。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脑洞历史观 。关注我的专栏《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继续阅读春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