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何总出现忽然猛烈爆发的情绪 忽然脾气急躁控制不了( 二 )


包括一些情绪化的冲动行为,比如像小孩子一样忽然暴怒、暴哭,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摔东西、或是做出暴力行为 。
精神分析师Maria Ponsi指出,会将内心冲动见诸行动的人,对于冲动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后果也是漠然的、不在乎的 。在见诸行动时,ta是行动先于思索的,甚至完全没有思索 。行动替代了ta的思索和语言表达 。
而从情绪调节的角度来看,假如一个人频繁出现见诸行动的情况,也意味着ta缺乏足够的能力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
2. 关系中的“扮演”或“共演”Enactment也是一个来自精神分析的概念,泛指无意识幻想的“实现”或“见诸行动” 。与简朴的见诸行动有些微不同的是,“扮演”更多地出现在关系双方的互动当中 。
根据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扮演”:它表现为一系列强烈的、无意识的情绪、情感和行为,其本质是“一场移情与反移情的合谋” 。
在治疗关系中,当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建立了移情-反移情的关系,ta们之间潜意识层面的互动就可能会以情绪的形式呈现出来 。
而在日常的亲密关系、人际关系中,情况是相似的 。我们与周围人之间也可能会发生“扮演”的情况;双方强烈的情绪互相被激发,共同进入应激反应,进而引起冲突 。
和前任当时就是常常吵架 。有一次我随口说了一句让他吃饭别看手机了,他忽然就特殊大反应,说让我别烦他 。然后我当时也火了,觉得他不知好歹,两个人就吵起来了 。
冷静下来之后,他跟我说,我当时的语气让他想起小时候,父母一举一动都管着他,他就感觉以前让人喘不过来气的压力又回来了,所以特殊烦躁 。
—— 斯万家的猫,女,25岁
过去那些遗留下来却未能修复的微小创伤,在当下的关系中再次触发,我们可能会无意识地产生过激的情绪应激反应 。
这种状况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常见,我们会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一种场面:两个人都在激烈地发泄情绪,但彼此并不是对方情绪的真正对象——双方都在为不在此时此地的某人某事而激愤 。
*长期、频繁地受到情绪应激困扰,会有怎样的后果?
长期、频繁地出现情绪应激,不仅会为我们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更可能会造成实际的破坏性后果,包括:
冲动行为导致的自伤或对周围人的伤害;对亲密关系、人际关系的损害,尤其是对信任的破坏;让人总是情绪紧绷,无法真正地放松;反复承受突如其来的、激烈的情绪起伏;因为冲动情绪做出不利于自己的决策;……但对于一些人来说,即使知道情绪应激可能带来不良后果,调节情绪依然是道难题 。
我们在后台也收到过这样的留言:“我发现自己越是在亲近的人面前,越轻易情绪爆发,控制不住的那种,我该怎么办?真的不想总是让在乎我的人受伤 。”
为什么情绪调节有时候这么难?对于哪些人来说,调节情绪是尤为重大的挑战?
02.为什么情绪调节有时候很难?除了基因、人格障碍、注重力缺陷等先天因素影响,童年与养育者的关系以及创伤经历,都可能影响我们情绪调节的能力 。
1. 童年时期被溺爱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则热榜话题:
几乎每个让人烦得牙痒痒的熊孩子,都有一对溺爱孩子的“熊家长” 。但“熊家长”们恐怕想不到,孩子一直被溺爱,长大后也很难发展出足够的情绪调节能力 。
在童年时期,人的情绪发展尚未成熟 。当感受到外部压力而出现情绪应激时,小孩子可能会很轻易大哭大闹,激烈地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安和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