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生,谢谢侬!”今天,贵州省援沪医疗队全部平安归来( 二 )


“贵州医生,谢谢侬!”今天,贵州省援沪医疗队全部平安归来
文章图片
进入病区 。
自贵州省援沪医疗一队进驻公利医院 , CCU护理团队每两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 , 熟练的以各种软枕 , 保持患者翻身的有效体位 , 以免压力性损伤加重及新发 。 在他们的辛勤付出下 , 在院患者的压疮日益好转 , 降低了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 。
“专业知识是我们的武器 。 ”朱建国表示 , 总结实战经验 , 更重要 。 返程后有两周休整时间 , 这是难得的学习与思考时间 。 身为医者 , 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成长 , 掌握新知识与技能 , 更好为健康贵州服务 。
越是艰险越向前 , 不破楼兰终不还
“用一句话形容贵州省援沪医疗队的表现 , 您觉得是什么?”采访人员问 。
“上联:攻坚克难 , 越是艰险越向前;下联:全力以赴 , 不破楼兰终不还 , 横批:幸不辱命 。 ”贵州省援沪医疗队医疗救治一队副领队、贵州省人民医院发展规划管理科科长李杨坦言 , 一个词或者一句话都不足以形容援沪 。 因此 , 他用一副对联来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 。
而贵州省援沪医疗队肯吃苦、敢担当、挑重担的作为得到了全国各级专家的肯定和赞扬 , 耐心、细心、热心的服务获得了患者及家属的一致肯定 。
据李杨回忆 , 初到上海时 , 医疗一队就迅速成立感控工作领导小组 , 并专门成立消杀组 , 严格按照驻地感控管理规定 , 对通勤车辆驾驶员进行闭环管理 , 每天6次对接送医疗队员往返驻地的通勤车进行消杀 , 全程监督通勤车驾驶员穿脱防护服 。
除此之外 , 结合奥密克戎毒株特点以及上海感染基数较大的情况 , 感控流程要求更严格、更详尽 。 需要完成驻地物表环境、队员回驻地、队员外出服及每日三餐饮食包装的消杀工作 。 消杀组成员坚持24小时值班 , 因工作性质 , 不断接触消杀药液 , 部分消杀组队员出现皮肤红斑 , 一套完整的消杀流程结束后 , 身着防护服的消杀队员汗流浃背 , 但是队员从不喊累 ,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 铸就疫情防控坚实的“防火墙” 。
“贵州医生,谢谢侬!”今天,贵州省援沪医疗队全部平安归来
文章图片
通勤师傅手写感谢信 。
因为认真、踏实的作风 , 赢得了上海人民的点赞 , “通勤师傅为此还写了感谢信 。 ”李杨透露道 。
采访人员获悉 , 为贵州省援沪医疗队服务的上海通勤车辆驾驶员张俊师傅在感谢信中写道:“感谢消杀组的老师们每天身穿密不通风的防护服 , 背着40多斤重的消毒桶 , 在充满刺鼻消毒液气味的环境中来回穿梭 , 每次都把车子里的每个角落消杀得非常彻底 , 为我们的安全保驾护航 , 解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
尺素传真情 , 片纸重千钧 。
贵州省援沪医疗一队也真诚地回信:您每天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护面罩和护目镜 , 全副武装 , 每日和我们医务人员一起奔波在战“疫”路上 。 感谢您不畏风险、勇敢担当 , 协助我们投入抗疫战斗 , 感谢您热情细致、暖心周到的服务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贵州省援沪医疗队收到了多封感谢信和多个感谢小视频 , 饱含着上海人民对贵州医疗队驰援的深情与真意 。
“贵州医生,谢谢侬!”今天,贵州省援沪医疗队全部平安归来
文章图片
返程前合影 。
“保护好每一名患者 , 保护好每一名队员 , 是我们最大的责任和使命 。 也希望上海尽早恢复往日的繁华 。 ”这是贵州医疗队的共同心声 。
“贵州医生 , 谢谢侬!”
“谢谢侬、侬今早感觉好点伐 , 是我在上海学得最快的两句话 。 ”贵州省援沪医疗一队 , 贵州省职工医院护理部主任汤晋告诉采访人员 , 因为在病区常听到 , 而这两句话 , 也成为贵州医疗队队员学得最快、说得最好的两句上海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