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大补中气第一方!补足气,少得病,老百姓的延寿之道,请品味( 二 )


这孩子怎么累成这样啊?家里人一看不对 , 赶紧带她就医 。 可是到了医院 , 检查了一下 , 说不出这是啥病 , 建议找中医看看 。
于是 , 他们就另投中医 。 找的是谁呢?是湖南当地的一个中医老前辈 , 叫做俞正求 。
老前辈一看 , 患者脉象弦细略迟 , 舌苔薄白 , 面色无华 。 当时 , 他就陷入沉思 。
良久 , 老人家提笔写了一张方子 。 但见——
黄芪12克 ,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 菟丝子10克 , 升麻5克 , 柴胡5克 , 陈皮5克 , 五味子5克 , 当归10克 , 甘草3克 。
结果如何?你说厉害不 , 患者服用4剂 , 诸证好转大半 。 再投4剂 , 患者诸证悉平 , 完全康复 , 再也不打哈欠了 。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还是那句话 , 医案里的患者 , 中气不足啊 。
你看 , 此人面色无华、舌苔薄白、脉象弦细而迟 。 这很显然 , 是虚弱之态 。

人为什么要打哈欠?《黄帝内经》早就告诉我们 , 原因在于“阴阳二气相引” 。 阳气想往上升 , 但是它略有不足 , 所以上不去 , 于是就难以脱离下面阴气的吸引 。 相互拉扯之际 , 人就打哈欠 。
可见 , 这个事儿 , 说到底 , 还是因为患者的气 , 不足啊 。
这就好理解了——医案里的小患者 , 由于中气不足 , 所以阳气无法顺利上升 , 阴阳二气在她体内不断相引、牵扯 , 于是她不断打哈欠 。
这个时候怎么办?要补中气 。
你看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黄芪12克 , 党参10克 , 白术10克 , 菟丝子10克 , 升麻5克 , 柴胡5克 , 陈皮5克 , 五味子5克 , 当归10克 , 甘草3克 。
这里头 , 黄芪、党参、白术、陈皮 , 补气理气 , 升麻和柴胡 , 提升中气 。 当归补血 , 菟丝子和五味子益肾固摄 。
这样一来 , 患者的中气足了 , 阳气顺利升上去 , 她就不再打哈欠了 。
其实 , 上面两个案例 , 都用到了同一张方子 , 就是补中益气汤 。

这是今天文老师 , 要和你重点分享的 , 中医补中气的方子 。
补中益气汤的组成 , 你想必很熟悉了 。 就是黄芪15到20克 , 炙甘草5克 , 人参10克 , 当归10克 , 陈皮6克 , 升麻3克 , 柴胡3克 , 白术10克 。
其中的人参 , 常常换成党参 。
你记住 , 它是中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专方 。 前面两个医案 , 都是在这个方子基础上 , 加减开方的 。 黄芪、人参、白术 , 健脾益气 , 补中气 。 升麻和柴胡 , 提升中气 。 当归养血活血 , 因为血能载气 , 补气必须补血 , 陈皮理气 , 使得补而不滞 。
这里面 , 除了补中气 , 它还升举中气 。 升麻和柴胡的应用 , 使得它在调整中气虚弱这个局面时 , 力道更大 , 更全面 。 所以 , 它历来被视作治疗脾胃气虚、气虚下陷的拿手方 。
脾胃气虚的 , 若见到苔薄白 , 舌质淡 , 脉洪而虚 , 大便溏薄、面色白、体倦肢软、少气懒言、自汗发热等现象 , 可以用 。 气虚下陷的 , 若出现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久疟的 , 可以用它 。 现代中医临床 , 最喜欢用它治疗胃下垂等中气下陷疾病 。
但是 , 中气不足 , 带来的问题 , 是多种多样的 。 比如前面医案里所讲的 , 有的人因为中气不足而导致癃闭 , 排尿困难 。 有的人因为中气不足而哈欠连天 , 不能自已 。 甚至有的人 , 因为中气不足而眩晕、耳鸣、心悸心慌 。 总之 , 脾胃作为后天之本 。 它要是垮了 , 带来的后果难以捉摸 。
所以说 , 这补中益气汤的方子 , 我们还是应该好好领会 。
这个东西 , 目前也有成药卖 。 主治 , 就是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导致的长期拉肚子、内伤发热、内脏下垂、重症肌无力、功血、紫癜等等 。 大病之后气津两伤的人 , 不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