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苏典乡:新村致富一“笋”间

本文转自:昆明信息港
乡村振兴|苏典乡:新村致富一“笋”间】苏典乡勐嘎村新文小组在巩固好传统产业的基础上 , 针对山区林地多 , 雨水多 , 物种资源丰富特点 , 认真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 发挥本地刺竹产业资源优势 , 让生长在自然林里的刺竹笋、山草果等生态产品走向市场 , 独特的山野味道 , 深受消费者喜爱 , 成为群众持续增收的生态“健康”产品 。
乡村振兴|苏典乡:新村致富一“笋”间
文章图片
依山顺水 , 培育竹产业基地 。 “靠山吃山 , 靠水喝水” 。 新文小组平均海拔在1500至1900米之间 , 植被保护良好 , 翠绿刺竹林成片生长 。 为改变村里产业单一 , 无规模 , 产业发展难等制约村民发展问题 。 乡党委、政府始终将群众“强产业 , 稳增收”这一难题放在心里 , 落实到行动上 , 通过走访调研 , 在尊重群众意见的情况下 , 以“党支部+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 以点带面 , 打造出面积近1500亩的新文刺竹园基地 。 通过科普宣传、技术培训、竹林改造等形式提高群众保护生态意识 , 保留一定的自然林木 , 为新生刺竹腾出了生长空间 , 减少了水养分流失 , 确保来年高出笋率 。 刺竹园长年绿绿茵茵 , 生机勃然 , 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的积极性 , 自对附近山里的刺竹园进行管护 , 有效提高了经济效益 。 鲜笋产量从改造前的24吨增加至改造后的38吨 。
乡村振兴|苏典乡:新村致富一“笋”间
文章图片
乡村振兴|苏典乡:新村致富一“笋”间
文章图片
科学管理 , 提高竹笋产量 。 当地刺竹自然生长在山间林里 , 管理水平粗放 , 加上群众无序采收 , “挖笋除根、大小通采” , 竹园逐年退化 。 针对群众对刺竹林管理粗放 , 竹林严重退化问题 , 为进一步提高产量促进增收 , 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竹林管理方式 , 首先从邀请专业人员进村开展技术指导 , 采取修老竹、保新笋、砍藤蔓、除杂草等方式改造新文刺竹园 , 村民有人出人 , 有力出力 , 以技术改造提高管理水平;其次从牛马管理入手 , 要求村民管好自己的牛马 , 禁止村民到竹林放养大牲畜 , 做到竹林有人监管 , 杜绝牲畜不进园踩踏 , 切实提升群众管理水平 。 再次 , 从新笋采收入手 , 禁止“大小”通采 , 在出笋时期 , 执行“3+2+7”规定 , 即:农户共同采摘集体刺竹3天、采摘个人刺竹2天、禁止采摘7天 , 依次循环 , 有序采摘 , 出笋量逐年增加 。
乡村振兴|苏典乡:新村致富一“笋”间
文章图片
产业联动 , 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 刺竹连山郁葱葱 , 草木葳蕤映山村 。 勐嘎村一带 , 有竹子的地方就有人家 , 竹子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 刺竹笋因生态鲜嫩、口感好等特点而深受群众欢迎 , 成为人们的最爱山珍 。 2021年 , 新文小组仅刺竹笋一项产业收益达10万余元 。 除刺竹产业发展外 , 乡党委、政府还积极动员村民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 , 发展野生茶、山草果等产业 , 确保每户村民至少两项稳定产业 , 增加收入渠道 , 让产自天然“样版”地里的野生茶、竹笋、山草果等生态产品走向市场 , 这些农林产品品质好 , 还未发出新叶 , 就被下了订单;有的产量少 , 还未运出深山 , 就被抢购 。
乡村振兴|苏典乡:新村致富一“笋”间
文章图片
乡村振兴|苏典乡:新村致富一“笋”间
文章图片
据了解 , 全乡有刺竹园近8万亩 , 刺竹笋年产量达320吨左右 , 产值达220万元左右 。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 , 苏典乡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 , 因地制宜 , 打造“一乡一品” , 念好“山字经” , 做好“林文章” ,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 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文明乡村 。